临县老区妇女就业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战略方针。5月24日至25日山西省老促会副会长兼妇工委主任李富莲一行深入吕梁市临县安业乡三交镇,开展“老区乡村行”调研活动,就妇女就业创业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以下为本次调研的情况:
一、调研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妇女在就业创业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然而在落后地区,受传统观念、家庭责任等因素影响,妇女在就业创业、获取资源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釆用网上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计线上参与者100人、线下访谈8人,专门挑选企业及妇联2人进行了深度沟通,以下为相关数据分析情况:
调研对象:覆盖临县城乡不同年龄段的女性,40岁以下占51%,41岁以上占49%。
教育背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7%。
培训类别:本次调查中有50%的农村妇女接受过母婴护理、蘑菇种植、销售、美容业、手工粽子、中式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在餐饮、小食品销售、农村灶具销售、家政服务、种植养殖业、美容美发业、电子商务、手工编织、粽子制作等需一定专业技术的行业中求职,入职后工资收入比较稳定。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妇女就业创业现状
就业创业领域:农村妇女在电商直播、乡村旅游、非遗传承、手工业等领域的参与率显著提升,成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商(35%)、餐饮(25%)、手工业(20%)、其他(15%)等行业,但高科技创业中占比不足5%。
就业创业动机:农村妇女在选择就业方向中、有45%选择经济收入高的职位、30%选择就业时间灵活的工作、25%选择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农村妇女就业不仅能增加家庭收入,更能提升自身能力与生活质量,体现人生价值,其每人月均收入300元一20000元不等。
主要困难: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在就业中普便存在资金短缺(40%)、缺乏市场等资源(25%)、家庭支持不足(20%)、政策信息不对称(15%)等各类问题。
2、急需专项支持政策
通过调研,发现80%的受访者了解小额贷款和技能培训政策,但实际惠农政策受益者仅有30%。在本次的调研中有60%的受访者对工作稳定性比较满意,但对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公平性满意度不足40%。
要提高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率,急需拓展融资渠道,设立专项扶持政策,如设立女性创业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为就业创业妇女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创业门槛,确保各项惠农资金与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妇女。
四、典型案例分析
青塘粽子、三交干馍等产业在党建引领、产业培育、政企协力、群团助力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老区妇女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匠心精神,让她们不仅通过辛勤的劳动增加收入,更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级的推动作用。
(一)青塘粽子产业集群中妇女的集中推动模式
青塘粽子产业快速发展,在十年间将粽子产业从“传统手工作坊”推向“现代化产业集群”,整个产业链中妇女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整条产业链中直接从业人员为4000多人、其中就有2500多名妇女,或为包制工人、或为企业经营者。
目前青塘粽子产业培育出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建成市级粽子产业园区,打造出省级粽子产业联合体,间接拉动全县5万亩杂粮基地,使全县82万亩红枣林基地增收。
随着产业的发展,粽子的畅销,仅青塘村内就设有5个快递公司。青塘村妇女也从2021年就业率为42%,提升到2025年的84%,每人年均收入5万元,年均收入增长了40%,实现了“小粽子”“大产业”的增收力量。目前“青塘粽子”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的推动下,村里推出“青塘粽香”集体商标,开发出端午礼盒、婚庆粽、养生粽等12大系列产品,目前品牌估值突破20亿元。
(二)三交干馍产业中妇女的灵活就业模式
根据调研走访,临县麦酥鑫糕点加工有限公司李玉飞牌烤馒,10余名农村妇女围坐在工作台前熟练赶制烤馒产品,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面团塑形、烤制等工序加工各种品类的产品。加工坊分布在三个网地,参与烤馍生产的80余名农村妇女月均增收3000余元,并带动1000余名妇女从事周边加工包装袋、装卸、快递物流等工作。在销售模式上积极创新,线上入驻淘宝、拼多多、抖音等主流等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销路。
五、主要经验
(一)加大资金扶持
投入150万元兴建冷链物流中心,配备-18℃速冻库、真空预冷机,粽子保鲜从3天延长至30天,辐射半径扩大至全国市场。建设500亩标准化粽叶种植园、200亩有机糯米示范田,配套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原料自给率提升至80%。
(二)抓好学校建设工作
坚持乡村振兴必须有学校教育阵地的发展,保住青塘村学校留住师资队伍,村支部书记张新民自掏腰包给教师发放工资,釆用捐款的形式筹钱出资14万元,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旅游考察,通过这样的举措,青塘村文旅、粽子产业、办学校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青塘村粽子产业园已经成为吕梁市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打造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
粽子产业带动农文旅融合产业链。青塘村借助“青塘粽子节”的契机,进一步开发观光旅游,完善釆摘、休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建成“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以“粽子经济十釆摘体验十乡村度假”模式激活乡村旅游动能,打造粽秀文化休闲广场、非遗工坊体验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600万元。
(四)擦亮青塘“金招牌”
助力青塘村树品牌和提升价值及提高社会知名度,荣获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连续三年承办了“吕梁山粽子文化节”,品牌知名度跃居全国前茅。联合中国科协开展“粽艺提升行动”,邀请多位专家驻村指导,攻克真空锁鲜技术、粽叶低温储存等难题,研发低糖养生粽、杂粮粽、药膳粽等8款新品,全国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5%。
(五)强化培训、促销增收,激活人才的“动力源”
通过6期“粽艺工匠”培训班,500多名妇女掌握标准化包制技术,转变为“职业女农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粽子产业带动电商发展,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30余名本土网红,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800万元。青塘粽子产业园经理李小英在临县老促会妇工委推荐下参加全国“巾帼新农人直播”培训,临县妇联帮扶了31万元资金,助力她成为领头雁,激活经济动力。妇女实现就近就业,经济地位提升推动“性别平等”,缓解留守儿童问题,赢得家庭和社会认可,促进社会结构优化。
六、存在问题
结构性障碍:传统行业占比高,高附加值领域参与度较低。
资源获取不均:农村妇女、低学历群体获取政策信息与资金难度大。
社会观念影响:家庭责任分担不均制约了女性职业发展。
七、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表明,临县老区妇女就业创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政策赋能与群团组织联动,形成了以青塘粽子、三交镇烤馒等为代表的就业模式,既提升了妇女经济地位,也激活了乡村产业动能。具体结论如下:
(一)产业带动成为妇女就业创业核心路径
农村妇女就业集中于电商(35%)、餐饮(25%)、手工业(20%)等低门槛领域。青塘粽子产业带动2500名妇女就业,就业率从42%提升至84%,年均收入5万元;烤馒加工等灵活就业模式帮助超1000名留守妇女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印证了特色产业集群对妇女就业的拉动效应。
(二)政策与服务体系仍需强化供给
尽管80%妇女知晓小额贷款等政策,但实际受益率仅30%,资金短缺(40%)、市场资源匮乏(25%)仍是主要瓶颈。冷链物流建设、技能培训等举措虽提升了产业效能,但低学历群体政策获取难、传统行业占比过高(科技型创业不足5%)等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
(三)典型案例凸显“双向赋能”价值
青塘粽子通过“党建引领+产业集群+非遗活化”模式,实现品牌估值20亿元与妇女收入增长40%的双赢;三交镇烤馒加工坊以“家庭工坊+订单生产”带动超千人就业,证明妇女就业创业与乡村振兴存在内生联动性——妇女通过劳动实现价值,乡村通过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亟待整改和改善的问题
1、烤馒头产业集聚与规范:建议进一步打造烤馒头产业的集聚体系。当前需扩大加工坊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改善和加强食品加工卫生监督和安全管理工作,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青塘粽子商标注册:青塘村粽子存在商标注册滞后问题,建议尽快协调相关部门完成申办,及早通过法律保护商标权益,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商标价值并促进市场拓展。
3、资金短缺: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妇女就业创业及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建立长效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五)未来发展建议
1、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设立妇女创业专项基金,简化贷款流程,针对大龄妇女推广“家庭工坊”,返乡能人给予用地优惠;
2、强化产业与技能协同升级:推动电商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培训,将青塘“粽艺工匠”培训模式复制到烤馒头等产业,提升就业质量;
3、优化社会支撑生态:通过家庭责任分担宣传、村级托幼服务配套等缓解妇女职业发展制约,建立就业创业数据库动态跟踪需求。
结语: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她们以创业实践为乡村注入经济活力,而乡村振兴则通过政策、资源、技术等纬度为其“赋权增能”。这种双向赋能关系,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唯有以特色产业为支点、以资源精准滴灌为保障、以观念革新为助力,直面并解决现存问题,方能释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振兴动能,让就业创业成果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调研单位:山西省老促会妇工委
支持单位:吕梁市老促会及妇工委
临县老促会及妇工委
临县农业农村局
临县安业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