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老区村师庄村调研报告
中阳县老促会老区文化传承振兴研究委员会
一、调研背景
师庄村是老区村,是红军东征大石头战斗发生地和抗日战争时期东山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之一,又是省第六批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发挥这些优势、将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走出一条凭借文化软实力振兴乡村之路,有待我们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二、师庄村的文化资源
1、红色文化资源
师庄村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大石头战斗和以抗日烈士张振标为首的老一辈抗日英雄的事迹。
(一)大石头战斗
大石头战斗发生于红军东征回师期间的1936 年4月。1936年4月12日凌晨2点,东征红军红十五军团从金罗镇水峪、白草沟分几路出发,准备到孝义大麦郊与红一军团会合。为粉碎敌企图围歼东征红军于南川的阴谋,由当地向导带路,取道白草沟,经苏村、禅房翻山到达秋峪,前卫抓到敌人的侦探,得知阎军围堵东征红军的六十七师杨效欧部一九六旅三九二团驻守大石头村,师首长当机立断,做出决定,突袭敌军,扫清前进路上的敌人,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
为隐蔽袭敌,红十五军团首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将指挥部设在距敌约2.5公里的秋峪村头的小庙中,以二二五团一个营从师庄村背面的山头占领师庄西龙王庙高地,以防中阳城之敌增援。其余部队翻越秋峪村对面的大山,经过梁家沟,迅速占领了大石头村背后的风沙峁山梁。这时敌三九二团的团长郭登赢(系中阳城人),正在表亲家里吃莜面,等发现红军时,急忙部署部队上风沙峁挖战壕抵抗,敌团部占据了村头小庙作为指挥所,负隅顽抗。战斗在12日凌晨打响,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指挥下,在石门子沟口向敌三九二团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战士居高临下,杀声震天动地,猛冲猛打,击退了布置在山上工事里的敌一、三营,锁住沟口,将敌人重重包围。敌团长郭登赢见大势已去,率领几个亲信逃到大石头村对面的杂梨沟内的石崖下顽抗,最后被红军活抓。大石头战斗激战5个多小时,全歼晋军三九二团,毙伤200余人,活捉团长郭登瀛及士兵 500 余人,缴获轻、重机枪 66 挺,步枪及其它枪支300 余支,弹药不计其数。
大石头战斗遗址位于师庄村东约300米的石门子沟口。隘口腹地宽约60米,长约40米,相对高度约30米,呈葫芦状。
(二)革命烈士张振标陵墓
张振标(1907—1941.04),张家圪台村(狐子窝)人,1937年1月,参加新军工卫队。1940年2月,为加强东山八路军游击队军事力量,张振标被调回东山任八路军东山游击队七中队副队长(队长薛万才)。3月,以八路军东山游击队为基础,组建洪赵纵队第二大队,4月,张振标兼任新成立的洪赵纵队第二大队副队长兼第六中队队长。1941年4月26日,部队转移到张家墕村遭到日伪合击,六中队长张振标,为掩护部队撤退,临近乖(拐)子坡时,身负重伤,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六中队战友崔彦文父亲将张振标遗体掩埋在郝家墕村。解放后,追认为烈士,移葬师庄自然村张家圪台窑子坪。2009年,战友崔泉林(小名拉柱)为张振标立碑,碑文:“张振标,1907年生于贫农家庭,小名对羊。并无土地,全靠刨山坡地种和打短工,住在狐子窝两家人的山庄,生活十分贫苦。1940年任洪赵纵队二大队六中队队长。1941年四月(阴历初一),在张家墕村被中离日伪军包围,战斗打响突围出村,快到拐子坡村时阵亡,只活了35岁”。2012年,中阳县委、县政府为张振标立碑,碑文中介绍张振标立大功1次、小功3次。
(三)会湾抗日游击队驻地
1938年3—4月间,八路军东山游击队以师庄自然村会湾为中心,开展抗日活动,前后两个月。1940年,东山游击队、中离东山党委活动于会湾村一带。1941年7月,中共中离东山党委机关进驻三角庄和会湾村。
2、晋商文化资源
师庄村位于师庄沟与枝柯川的交叉口,东西方向是中阳到离石(吴城)、汾阳的必经之路,南北方向经秋峪翻山到白草沟,是枝柯沟到金罗镇及离石城的捷径。交通频繁,是明清时期晋商的重要交通要道。据乾隆三十六年修《汾州府志》:宁乡县东六十里曰黑岭。自城而东行,经仓儿湾、黑岭、坡峪村至汾阳县界偏城村。宁乡县东路五十里曰康家塌铺,又五十里曰偏城铺,又四十里至府前。历史上师庄村店铺较多,有 5 家店房,前村有元合店和河畔店;后村有背店,经营骡马食宿;东昌店,经营骆驼客商食宿;西店由党姓经营,为骡马客商食宿。东昌店曾开办酒坊,哑崖任姓开办过油坊,三道沟口张姓开办过油坊;当村石盘上张姓经营染坊。村里农历六月初六日有庙会,会期 3 天。本村历史上商业发达,出现了很多富商,修建起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群。汾阳、孝义等地流传“晓不得宁乡县,能晓得师庄的楼楼院” 的民谚。
2011年,中阳县文旅局挂牌认定师庄村古民居5处。这些古民居均为清代建筑各有特色。
一号民居又称厅房院,二进院落布局,分前院、后院。特点是建有客厅,客厅筑于高 1 米的台基上,面宽 3 间,进深 6 椽,7 檩木架结构,单檐硬山顶,砖雕精美。客厅内中间设屏风,额题楷书“孝友家风”;二号民居,又称后底院;三号民居,又称石狮院,俗称旗杆院,为散点式布局,由前院、上院、后院、前院西侧的偏院等4 座院落组成,共有房屋 6 栋 30 余间,大门上有砖雕“宏裕”,门额书“三台拱照”;四号民居,又称照壁院,影壁为砖结构,高 2.5 米,宽 1.9 米,厚 0.3 米,正中为方形大砖贴面;五号民居,又称东昌院,为砖接口二层土窑窑洞。还有天上三楼院:依山修建三层窑洞,每层 5 孔砖窑洞;贵房院,正面高台阶上 3 孔大砖窑洞,窑前有穿廊房檐,木雕门窗,花样别致。石坡路,穿越古民居建筑群的石坡路,碎石成花的街道。小雨时水走石缝,人走石上,有独特的风味。
3、庙宇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
师庄村国清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建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建配殿、厢房、角殿。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始建于金代,现在寺内仍保存有元代建筑,清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一年(1806)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1995 年,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较大寺庙还有观音庙、白云观均为清代重建。
围绕庙宇祭祀活动,师庄村的民俗文化活动有登台秧歌、打击乐器秧歌七点花鼓和正月十五闹元宵、绕九曲等。
三、存在问题
1、大石头战斗遗址没有任何标志,如果不是向导张老师介绍,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位置。
2、大石头战斗指挥部因是古庙而得以保存,但连本村人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指挥过有名的大石头战斗,也没有任何标志。
3、东山游击队驻地,连向导也不知道具体在那个院子里。
4、师庄村的晋商古建筑破败不堪,摇摇欲坠。
总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师庄村是一块红色文化沃土,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随着老一代人的逐渐去世,亲眼见到者、亲耳听过者越来越少,老一辈的革命事迹渐渐湮灭于岁月的风尘中;师庄村是古民居聚集的村落,但晋商流传下来的古老建筑也日益坍塌荒废,维护、抢救刻不容缓。
四、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师庄村不仅是老区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厚,而且是省第六批传统村落,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独特,如能统筹安排,全面整合,科学打造,将能成为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成为师庄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师庄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建议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议政府投资打造大石头战斗红色教育基地
首先,应该深入挖掘大石头战斗的意义。(一)大石头战斗是继关上大捷后,东征红军在中阳境内的又一次著名战斗,不仅粉碎了阎军堵截、消灭东征红军的企图,而且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稳固陕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郭登赢被带回延安后,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对郭说:“见了阎锡山要替我毛泽东转达三条意见:第一条,国共两党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第一条暂时做不到,那么第二条,就是把绥远的十六个县让给红军,作为抗日根据地;如果第二条还做不到,那就第三条,在雁北让出一条路,可以让红军直接到达前线,正面和日军交战。”后来的平型关大捷,基本上实现了毛主席的这一主张。1936年5月25日,被红军俘虏的晋军六十六师三九二团团长郭登瀛,被红军释放回来,给阎锡山带去了毛泽东的信件,对阎锡山的触动很大。6月6日,阎锡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道理,亦是利害,不此之能已不若常人,岂可更甚焉。”1936年11月,在太原建立起中国工农红军秘密联络站,实行晋陕通商,从上海筹集钱款汇至太原,从太原购买粮食物资和军用物品转送至延安,对缓解陕北地区物资匮乏,稳固陕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共尚未合作前,在山西国共已经初步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雏形。(二)大石头战斗是一次遭遇战,战前没有充分的准备,但红军指战员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抓住机遇,当机立断,主动出击,英勇杀敌。尽管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但红军战士斗志昂扬,勇往直前,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打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一点同敌军团长大战在即,却去大石头村走亲戚、吃莜麦形成显明对比。这种积极主动、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无疑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的红色基因。
其次,建立大石头战斗纪念馆,收集和整理大石头战斗散落在民间的实物,充实到纪念馆中;保护遗址,如大石头战斗指挥部——秋峪村头的旧庙;建成大石头战斗红色教育基地。
再次,开辟重走“红军路”的路线:从秋峪村或者禅房村起,根据当年红军战士奔赴大石头战场的路线,开辟一条“红军路”,供民兵、学生野营拉练,路过梁家沟,可到窑子坪张振标陵墓瞻仰烈士,在重走“红军路”的过程中增加亲身体验感,追寻红色革命记忆,缅怀先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最后,收集和整理在师庄村及周围村庄流传的大石头战斗的故事以和抗日斗争的故事,编印成书,作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的重要读物。如地下交通员刘二则,一次送信在秋峪遇险,秋峪村李年大奶奶假认为其丈夫,救了刘二则一命的故事;游击队队长薛万才一次在会湾村遭敌围击,群众将其扣在箩筐下隐蔽脱险的故事等,让革命故事代代传。
2、引入市场机制,利用民间力量,打造师庄为乡村旅游村落。修复古民居,分别作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晋商文化展览馆和作为避暑旅馆,让游客体验传统窑洞文化。
3、培训七点花鼓和登台秧歌的主要演员,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之,师庄村是一片文化资源丰厚但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果能集各方力量,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合理开发,将为师庄村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2025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