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姊妹相依 手足情深

    红色山西网  2025-09-08  浏览:383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是一年中元节至。青烟袅袅,纸灰纷飞,我们兄弟姐妹六大家,如约齐聚故里——应县曹娘村,为长眠于此的父母、祖父母与姥爷上坟祭扫。

    父母在时,家是圆心。忆往昔,父母健在,中元便是召唤。父母一声呼唤,我们便从各处归巢。午间,各家携来吃食,齐聚一堂。母亲身边总有三个女儿帮衬,将我们带回的食材精心烹制。那金黄酥脆的炸油糕,是年年不变的仪式。围坐桌旁,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感受着血脉相连的暖意,吃的是团圆饭,饮的是相聚情。那时,家是圆心,父母是定盘星。

    双亲故去,情缘不散。自父母仙逝,中元回乡上坟、老宅午聚,便成了我们手足间不成文的约定。纵是数载光阴流转,此情不移。前些年,我与兄长在家中炖好鸡、羊、排骨,驱车带回;两位姐姐与妹妹则在老宅生起灶火,炸起油糕。烟火升腾,笑语喧腾,老宅里弥漫着其乐融融的暖意。

    岁月添霜,相聚如常。时光荏苒,兄弟姐妹皆已鬓染霜华。大姐大姐夫、二姐二姐夫,皆逾古稀之年;便是最小的妹妹,也已退休赋闲。然而,中元之约,未曾中断。近两年,纵有姐姐、姐夫腿脚不便,难以亲临坟前,也必回老宅小坐片刻。随后,大家共返怀仁县城,寻一处饭店,围桌而坐,饭菜虽简,家常絮语却浓。

    今岁重聚,情暖老宅。今年,兄长倡议重返老宅聚餐,众人欣然应和。他早早托付照料老宅的乡邻,洒扫庭除;又请来村中擅烹的师傅,备下两桌佳肴,特意叮嘱必有炸油糕。饭食送至家中,我们兄弟姐妹六家,连同乡邻一家,齐聚于父母曾居住的堂屋。缅怀先辈,追忆往昔艰辛,举杯畅叙,亲情在笑语中流淌、升华。

    血脉情深,半生恩重。回溯父母一生辛劳与教诲,回想兄弟姐妹在困顿中的相互扶持,此刻,我心中激荡,这不仅是血脉的团聚,更是半生父母恩、一世手足情的鲜活写照!

    约定俗成,情谊绵长。这份情谊,早已融入岁月的年轮。除中元外,我们另有约定:每年大年初三,必是兄弟姐妹阖家聚餐之日;若谁家儿女新婚,正月里必订饭店,举族欢庆。平日虽各居一方,鲜少谋面,但这自觉形成的约定与渴望参与的心意,如无形的丝线,将我们浓浓的手足情不断缠绕、加深、延续。

    风雨同舟,铸就深情。回望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兄弟姐妹随父母,经历了六年走口外的颠沛流离,熬过了父亲因特殊时期被长期羁押的至暗时光。辍学复学,艰难求学,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个中辛酸苦辣,尽皆尝遍。也正是这共度的患难,将姐弟情深、兄友弟恭、难以割舍的手足情义,熔铸得坚不可摧。

    手足情深,点滴难忘。大姐出嫁早,在父亲缺席、全家最困顿的岁月,乃至后来我们求学、工作、成家的路上,她倾尽全力接济全家,照顾一个个成长的弟妹。我上学时缺纸少笔,便跑去姐姐家索要。恢复高考那年,我与兄长双双中榜——兄入山西农机学校,我进浑源师范。兄九月开学,是大姐在怀仁寻得同校学子相伴,送他踏上火车;我十月入学,需粜新粮转关系,家中无粮,大姐拿出自家玉米,粜得二十元钱。我便怀揣这二十元,穿上二姐夫脱下的上衣,由他骑车送至应县汽车站,自此踏上求学之路。

    怀仁,手足的第二家园。大姐随在怀仁工作的大姐夫定居,在工程队打零工。在我们心中,姐姐姐夫便是依靠。故而我与兄长毕业后,未回应县,而是主动要求分配至怀仁县工作。我于1980年抵怀仁,1987年成婚。其间,尤其是我在雁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的两年寒暑假,吃住常在姐姐家。即便婚后生子,也常携子蹭饭。成家时,我既无积蓄又无居所,是大姐搬入新房后,将旧房让予我,方得一栖身之所。后来,三弟与小妹亦相继落脚怀仁。姐姐姐夫于我们,如同家长,关爱备至,呵护有加,倾其所有。

    二姐,无声的奉献者。二姐是我们手足中最为艰辛的一位。全家走口外时,为助母亲照料幼弟,加之内蒙古小村求学艰难,她仅读至二年级便辍学。归乡后,她成了家中唯一的大人与劳力。因未读书,最终只有她嫁在邻村,一生扎根乡土。尤为感念的是,父母晚年卧病在床,我们出钱却难以分身照料,是二姐数年如一日,克服万难侍奉双亲终老,替其他兄弟姐妹担起重任,解了后顾之忧。幸而二姐两子亦在怀仁安家,融入了我们这个怀仁大家庭。

    兄弟并肩,同枝连理。兄长年长我三岁,自幼相伴,同榻而眠。一同学习,一同挑苦菜、拾田,一同为家中生计去桑干河两岸砍柴、搂树叶,一同割杨条编筐售卖。恢复高考后,我们相互砥砺,一同复习,竟在同一年双双考取。毕业后又同分至怀仁,经数年奋斗,兄弟俩先后在县里得到擢升,更在同一年下派基层——兄任乡镇书记,我任职业中学校长,真可谓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后兄长调任朔州市,退休定居于此;我退休后则常住太原。

    根脉延伸,花开怀仁。三弟与小妹亦在怀仁成家立业,在兄姐的荫庇下奋斗成长。三弟正科级退休,小妹企业退休。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应县曹娘村出发,汇聚怀仁,相互扶持,彼此照应,艰苦奋斗,兴家立业,既为父辈争光,亦为后代积福。魏氏家族在曹娘村的根脉,已然在怀仁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双乡情,一世牵。曹娘村是我们的根,是生养之地,承载着祖辈的传承与父母的念想。怀仁,亦是我们的家,凝聚着亲情与眷恋。我常回怀仁,虽与兄弟姐妹不常见面,但每次归来必电话相告。仿佛他们知我归来,便觉我在身旁。即便身在太原,我们也常通话视频,闲话家常——这便是血脉相连的奇妙吧。

    ae2ea672-b130-4a39-a395-6d936a6fcadb.png合影

    今年中元大聚已毕。二姐二姐夫返其村居,余人皆归怀仁家中。我将于次日返太原,下次归怀仁,只待中秋国庆。那时节,归怀仁首事,便是登门探望两位姐姐与姐夫……

    唯愿兄弟姐妹安康幸福!唯愿家族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202596日(农历乙巳年中元节)

    作者简介:魏有录,应县曹娘村人,196110月生,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怀仁西关学校,后任职于怀仁县委党校、怀仁县委宣传部;历任怀仁县教育局副局长兼县职中校长、怀仁一中党委书记。退休后随子女常住太原。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