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铁血破晓

    ——夏县抗战最后一战全纪实​

    红色山西网  2025-06-21  浏览:3548

    1945 8 14 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如惊雷般响彻中华大地,举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然而,盘踞在夏县的日寇却仍如困兽,负隅顽抗,妄图凭借残余力量作最后的挣扎。党中央果断下达指示,要求全体军民 “坚决向敌人进攻,直至敌人在实际上停止敌对行为,缴出武器,一切祖国的国土安全收复之时为止” 。夏县军民闻令而动,一场充满铁血与豪情的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悄然拉开帷幕。

    817日的夜幕漆黑如墨,孙定国率领一支八路军正规军,协同康支队及当地民兵,如同无声的钢铁洪流,将夏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百余名日军与一百余人的伪军警备队龟缩其中,如同丧家之犬却仍露出獠牙。我方先后三次向城内递交通牒,言辞恳切地敦促敌人缴械投降,可换来的只有敌人冰冷的枪火与嚣张的挑衅。坡外,军民们的劝降声在夜色中回荡,却被日军射出的冷枪无情打断,子弹划破夜空,在地上激起阵阵尘土。直到破晓时分,我军才暂时撤离,等待新的战机。

    18 日晚,夜色再度笼罩大地,我军卷土重来,再次将县城紧紧包围。然而,日军依旧冥顽不灵,在北门口开枪,残忍地夺去了我方供给干部梁治武的生命。这一枪,彻底点燃了战士们心中的怒火,但大家深知,愤怒不能代替理智,必须等待最佳的作战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

    19 日晚,郭道村的作战会议上,席荆山书记和金长庚专员目光坚定,神情严肃地对指战员们说道:“我们对敌人的态度是:只要投降就不打,不投降,仍然要坚决打。很可能县城的鬼子要等山上的鬼子下来后,集中向运城撤退,继续顽抗。我们应趁机予以围歼。” 简短有力的话语,为这场战斗指明了方向。当晚,我军再次围城,枪声在寂静的夜里此起彼伏,一场更大的战役正在酝酿。

    转机出现在 19 日午夜,我军侦察员传来重要情报:驻泗交的日军正往山下撤退!战机稍纵即逝,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设下天罗地网,围歼这股敌人。康支队迅速奉命埋伏在白沙河口一带,三营在张家峪设下后围,二营于李家峪截断敌人中间退路,一营则在南山底死死守住敌人进城的咽喉要道。战士们在黑暗中屏息凝神,他们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而他们,必将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20 日清晨六时许,六十多个鬼子大摇大摆地从山里走了出来,毫无察觉地踏入了我军精心布置的埋伏圈。二营、三营率先与敌人交火,激烈的枪声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敌人这才如梦初醒,一边疯狂还击,一边试图夺路而逃。当他们狼狈逃至白沙河口时,迎面撞上了严阵以待的一营战士,密集的枪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打得敌人抬不起头。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困兽犹斗的敌人先后组织了四次疯狂突围,可每次都被我军如铜墙铁壁般的防线挡了回去。为了诱敌出山,以便彻底歼灭,我军佯装不敌,巧妙后撤五百米,让出白沙河谷口,实则在暗处重新设伏。愚蠢的敌军误以为我军撤退,迫不及待地集中残兵冲出河口。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是更严密的前后包围。刹那间,河谷内枪声大作,我军的有效火力如狂风骤雨般袭来,敌人顿时陷入混乱,四处乱窜,最终被我军全部歼灭。这场战斗,展现了我军战士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战歌。

    此役战果辉煌,击毙鬼子二十多名,俘虏多人,还缴获了机枪三挺、五〇炮两门以及大量步枪和弹药。战斗中被俘的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审问时交代:“上级有令,支那兵来了缴枪,八路来了不缴枪。” 当被问及缘由,他答道:“支那兵来了我们开路开路有,八路兵来了我们统统死了死了的。” 这番话,从敌人的口中说出,恰恰证明了八路军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与强大威慑力。八路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敌人的敬畏,更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龟缩在县城的鬼子得知山上部队在白沙河口全军覆没后,吓得肝胆俱裂,当天上午便慌不择路地从县城六门洞窜出,一路狂奔逃往运城。我军县大队则乘胜追击,顺利进驻县城,宣告夏县重归人民怀抱。至此,夏县人民终于摆脱了日寇的残酷统治,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光明。  战斗结束后的那个下午,一名侥幸逃出包围圈的日军士兵,背着一名伤者,鬼鬼祟祟地往县城方向溃逃。当他们行至城外东南角(今南关豆腐坊附近)时,被眼尖的村民发现。得到报告后,守护南城门的县大队民兵迅速赶来。走投无路的日军见势不妙,伤者绝望之下拉响腰间手雷,“轰” 的一声巨响,两人当场被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只胳膊甚至被炸飞到了城墙上。这一幕,成为了侵略者穷途末路的真实写照,也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成为那段历史的鲜活见证。它告诉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侵略者终将为自己的罪行付出惨痛的代价。

    解放后,瑶台白沙河谷消灭日寇的战场被郑重列入革命遗址,受到妥善保护。1961 年,县政府树立石质文物保护标志,虽历经文革动荡,标志一度被搬离,后又在岁月流转中消失不见,但那段光辉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2021 年,县政府重新树立石质保护标志于白沙河水库坝南侧村级公路旁,让后人得以在此驻足凭吊,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传承先辈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每当人们来到这里,看着那屹立的石碑,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身影,听到那激烈的枪炮声。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夏县抗战最后一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画卷中的重要一笔。它见证了侵略者的顽固与残忍,更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定信念。

    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夏县人民从未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无论是日常游击中破坏敌人交通线,还是在最后决战里为部队送粮送药,他们始终以血肉之躯构筑抗战防线。据县志记载,战役期间全县民兵累计出动 300 余人次,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47 次,运送弹药粮食超 2 吨;郭道村村民王大爷曾冒死将负伤战士藏于自家地窖半月,类似的支前故事在夏县各村口述史中俯拾皆是。这种军民鱼水情,正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如今,硝烟虽散,历史的回响却从未消逝。白沙河口战役遗址作为晋南地区重要抗战纪念地,其出土的日军钢盔、八路军刺刀等 37 件文物,现陈列于夏县档案馆,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铁血交锋。2021 年新立的保护石碑上,“瑶台战斗遗址” 六个刻字已被参观者的触摸磨得发亮 —— 这是后人对历史最朴素的致敬。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让历史照进现实。夏县自 2019 年启动 “抗战遗址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资金 800 万元修缮白沙河谷战场、八路军指挥部旧址,打造 “夏县抗战一日游” 线路。据文旅局统计,2024 年该线路接待游客 12.6 万人次,带动周边 5 个村庄发展民宿餐饮,村民年均增收 4800 元。更重要的是,遗址每年承接中小学生研学活动 60 余场,孩子们在战壕模拟体验中,真切理解 “和平来之不易” 的深意。

    站在白沙河水库坝畔,远眺当年歼敌的河谷,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2023 年清明,夏县中学百名师生在此举行 “重走抗战路” 活动,学生代表在纪念碑前朗读战士日记:“我们脚下的土地,终将迎来黎明。” 这句 78 年前的誓言,如今化作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化作乡村振兴中村民们勤劳的身影 —— 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历史赋予新时代的答卷。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