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七泉村20位烈士在抗战前沿铸就精神丰碑

    红色山西网  2025-06-16  浏览:3747

    七泉村位于山西夏县祁家河乡,因七处泉眼得名,却在战火中刻下了更沉重的注脚。1941 年中条山战役爆发时,这里成为日军 10 万重兵进攻的主战场之一。

    一、血色前沿:中条山下的抗战记忆

    早在 1927 年,夏县县委成立后,七泉村青年就参与了两次捣毁国民党县党部的农民运动。尽管因反动势力镇压失败,却如星火般点燃了村民的抗争意识。抗战时期,村民们用窑洞藏枪支、借山林传情报,为八路军送粮送衣。如今斑驳的土墙上,仍隐约可见当年藏匿物资的暗格,成为无声的历史见证。

    二、丰碑矗立:20 位烈士与精神坐标的构建

    在七泉烈士纪念馆院内,柴泽民题字的 “革命老区烈士纪念碑” 静静矗立。碑阴铭文记载着 20 位烈士的故事:他们中有的在剿匪战斗中中弹牺牲,有的在支前运输时被敌军伏击,最年轻的烈士牺牲时年仅 19 岁。

    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与实物展陈还原着历史:一双磨破的布鞋属于游击队员,曾奔波于传递情报的山路;一份油印的传单记录着 1942 年村民护粮斗争的细节。“这些烈士中,有亲兄弟一同参军的,有父子相继牺牲的。” 村支书杨永忠常向参观者讲述,“他们用生命证明,七泉村的热血从未冷却。”

    三、传承之路:从红色记忆到乡村振兴的实践

    如今的七泉村,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串联起纪念馆、古戏台与层层梯田。村里将烈士故事融入旅游线路:游客可在 “情报传递体验区” 重走当年的秘密通道,在 “支前厨房” 品尝村民仿制的战时粗粮。2022 年纪念馆改造后,年接待参观人数超 2 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村民人均收入的 30%

    更深远的传承在于精神赋能:祁家河乡每年组织干部在纪念碑前默哀、齐唱国歌;村小学将烈士事迹编入校本教材,孩子们会在清明时节为烈士墓描红碑文。“我们种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烈士们守护的土地。” 村民王建军指着千亩梯田说,如今村里发展花椒、核桃产业,部分收益专门用于烈士家属慰问。

    四、时代答卷:当红色基因遇上数字浪潮

    七泉村的下一步规划里,“科技 + 红色” 成为关键词:计划引入 VR 技术还原中条山战役场景,开发 “烈士家书” 数字展览,甚至将情报传递路线设计成沉浸式剧本杀。村两委还注册了 “七泉红” 文创品牌,用烈士故事设计笔记本、帆布包等产品。

    “从抗战时的‘群众基石’到现在的‘振兴样板’,七泉村的传承从来不是空谈。” 夏县老促会的同志感慨,20 位烈士的鲜血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如今正化作梯田里的作物、纪念馆的灯光,以及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脚步。

    当夕阳掠过纪念碑的碑顶,七泉村的窑洞与梯田被染成暖红色。这里曾是战火纷飞的前沿,如今是精神传承的丰碑 ——20 位烈士的名字或许已模糊在岁月中,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道路,正指引着后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走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答卷。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