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小巷深处的那朵战地黄花

    红色山西网  2025-07-23  浏览:3755

    晋南的初夏,总带着些湿漉漉的诗意。雨后的绛县小巷,水泥路泛着温润的光,像是被岁月轻轻擦拭过的记忆。93 岁的周容光坐在轮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轮椅扶手,目光穿过斑驳的树影,紧紧盯着巷口的方向。她银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晨光中微微发亮,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微信图片_20250723084322.png

    左为周容光,右为郭淑英

    1951 年的春天,同样是这样的季节,18 岁的周容光跟着 20 岁的班长郭淑英,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60 181 师医院的女医务兵,她们背着药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每一个受伤的战士。第五次战役的炮火、东线反击战的严寒、金城反击战的惨烈,都没能摧毁她们的信念,反而让她们的战友情谊如钢铁般坚固。战场上,郭淑英总是把最安全的隐蔽处让给周容光,自己却冒着危险去抢救伤员;周容光则像个小尾巴一样,紧紧跟着班长,生怕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这个依靠。她们一起在防空洞里啃着冻硬的窝头,一起在月光下为伤员包扎伤口,一起在漫天的硝烟中唱响激昂的战歌。那些日子,苦是真的苦,可情也是真的浓。

    1953 年,部队回国后,两人相继退役。郭淑英去了海南岛,投身农垦建设,像一株坚韧的木棉,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周容光则随着爱人辗转多地,最终在绛县安了家,如同一朵蒲公英,在岁月的风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一封书信可能要辗转数月才能到达对方手中。渐渐地,两人失去了联系,可心里的那份牵挂,却从未减少半分。每当夜深人静,周容光总会拿出那张泛黄的合影,轻轻抚摸着照片中郭淑英的脸,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006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周容光的二儿媳翟彩琴搬到了曲沃县,租住的房子正好在郭淑英家对门。那天,翟彩琴帮郭淑英倒完垃圾,受邀走进了她家的客厅。一瞬间,她的目光被墙上的一张照片牢牢吸引 —— 那是一张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画面中的两个年轻女子,穿着军装,眼神坚定,嘴角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这…… 这和我家的照片一模一样!” 翟彩琴惊呼出声,“我婆婆说,这是她和班长在战场上的合影。” 郭淑英愣了一下,眼中突然泛起了泪光,她颤抖着握住翟彩琴的手,声音哽咽:“孩子,你说的婆婆,是不是叫周容光?”

    那个夜晚,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都难以入眠。她们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仿佛又回到了朝鲜的战场,回到了那个互相扶持、生死与共的岁月。第二天一早,当郭淑英蹒跚着出现在巷口时,周容光撑着轮椅扶手,颤抖着站了起来。“班长!”“容光!” 两声呼唤,跨越了 53 年的时光,在小巷中久久回荡。她们互相拥抱,泪水打湿了彼此的衣襟,仿佛要把这半个多世纪的思念,都化作这一个温暖的拥抱。

    如今,两位老人常常坐在一起,回忆着当年的战友。她们说,最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战友至今没有找到。那些在战场上一起流过血、流过泪的兄弟姐妹们,是否还在人世?是否也在某个角落,牵挂着她们?周容光的二儿子王江宁看着母亲和郭阿姨眼中的期待,暗暗下定决心,要帮她们寻找更多的战友。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位老人的心愿,更是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铭记,是对无数英雄先烈的致敬。

    小巷深处,那朵战地黄花依然在岁月中绽放。它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间的真情。愿这朵花永远盛开,让我们记住那些为了和平而奋斗的英雄,记住那段永不褪色的岁月。

    作者简介:张志善,男,汉族,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原绛县文联主席、绛县作协副主席,现绛县老促会名誉副会长。1971年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汇报》《火花》《山西文学》《晋阳文艺》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并有260余篇获全国赛事等级奖。编著出版了《绛山撷薇》《绛水觅珠》《绛野寻梦》等10余本书。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