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人物

    从晋南夏县走出的开国大校张文峰

    (1919--2008)

    红色山西网  2025-09-25  浏览:3702

    从晋南夏县走出,奠基中国国防科技教育

    1919年10月28日,张文峰出生在山西夏县埝掌镇埝掌村一个普通农家。1938 年6月19岁的他听闻闻喜县组建抗日游击队的消息,毅然放下锄头,步行五十多里找到游击队驻地,同月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晋南敌后的 "播火者"

    加入闻喜抗日游击队后,张文峰凭借对晋南平原地形的熟悉,主动负责破袭日军运输线。当时日军依托同蒲铁路支线构建 "运输大道",向前线输送弹药粮食。他带着民兵小队,白天潜伏观察日军巡逻规律,夜晚开展破袭行动:剪断电话线切断据点联络,在公路挖掘伪装 "陷阱沟" 阻碍日军车辆通行,还趁夜色突袭小型据点缴获武器。在他的带领下,民兵队伍多次破坏日军运输线,让日军的 "运输大道" 成了不敢轻易通行的 "死亡走廊",当地百姓偷偷称他们为 "晋南的夜老虎"。

    1941 年 "中条战役" 后,沁水东部沦为敌占区,基层党组织多数被破坏,民兵队伍溃散。12 月,太岳区党委任命张文峰为士敏县(为纪念抗日名将武士敏,由沁东县更名)委书记,赴敌占区重建抗日力量。刚到任时,他白天躲在山洞或百姓家地窖,夜晚扮成货郎走村串户,通过战前约定的联络信号寻找失散党员。经过三个月努力,他重建了多支党支部,找回大批失散党员;针对民兵溃散问题,他将队伍拆成 10 人左右的小股力量,分散在各村灵活开展袭扰,还重新组织妇救会、儿童团参与情报传递和放哨预警。

    士敏县抗日力量的复苏让日军恼羞成怒,他们贴出告示悬赏捉拿张文峰,却始终没能找到他的踪迹 —— 百姓们都把张文峰当亲人,即便被日军抓去逼问,也坚决不吐露他的下落。1943 年,张文峰又在士敏县组织 "减租减息" 运动,巩固抗日群众基础,太岳区党委专门发文推广士敏县 "敌占区重建党组织" 的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从 "战场指挥员" 到 "马背教育家"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张文峰奉命参与地方武装升级工作,任相关部队副政委。当时部队多为农民出身的战士,缺乏正规训练,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白天指导战士练队列、练射击,夜晚讲解革命道理,还把游击战术编成通俗 "顺口溜",帮助战士快速掌握战斗技巧。1946 年国民党军队进攻晋南解放区时,他带领部队驻守磨盘山阵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指挥战士利用地形优势坚守三天三夜,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

    同年,张文峰调任军调处驻临汾联络处参谋,负责与国民党方面协商停火事宜。他识破国民党 "假和平、真内战" 的阴谋,每次谈判前都到前线核查敌情,掌握对方违规调动的证据。在他的坚持与周旋下,多次为前线争取到停火时间,保障了伤员、民工及群众向后方安全转移。

    1947 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太岳纵队组建随营学校培养基层干部,张文峰任政治部主任。当时部队持续行军,没有固定校舍,他便将随营学校办成 "马背大学":战士们行军时马鞍上挂着课本,宿营后找祠堂或晒谷场开课;没有黑板就用木炭在墙上画战术图,缺乏教材就把缴获的革命书籍拆成单页,让学员边行军边讨论。他还提出 "实战教学" 理念,每次战斗结束后组织学员复盘,让有经验的干部讲战术、析问题,帮助学员快速提升实战能力。

    1948 年至 1949 年,随营学校先后更名为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中原军政大学、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张文峰始终担任政治部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负责教学组织与计划制定。他推动学校开设战术指挥、政治工作、文化知识等课程,还邀请刘伯承等将领到校授课。这所 "流动的学校" 累计培养了大量排以上干部,这些干部跟随二野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成为战斗中的骨干力量,被称为解放大西南的 "种子干部"。

    国防教育岁月: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的 "奠基人"

    1952 年 9 月,陈赓大将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 "哈军工"),调张文峰出任科学教育部副部长。当时哈军工刚成立,教具极度匮乏,张文峰提出 "变战利品为教学资源",带人搜集日军遗留军事装备和朝鲜战场缴获物资,拆解后用于课堂教学与实验,还发动教员、学员动手制作沙盘、模型等教具,逐步填补了教具空白。

    1955 年,张文峰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首批开国大校中军事院校系统的成员之一。1960 年,他跻身哈军工党委常委;1962 年任副教育长,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工程教育大纲》,提出 "理工军" 三结合的办学模式 —— 让学员同时掌握理工科知识、军事战术与政治素养,这一模式后来成为中国军事工程教育的重要范式,沿用至今。

    "文革" 期间,哈军工被迫拆散南迁,1970 年部分专业迁至湖南组建长沙工学院,张文峰临危受命任党委副书记、院领导小组负责人。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他先找回分散在各地的 200 余名教员,又筛选 40 箱核心教材资料,在衡阳废旧厂房搭起 "草棚实验室",恢复火箭控制、电子对抗、计算机等 7 个关键专业的教学。为让学员学到实用知识,他联系军工企业安排实习,组织教员编写多本专业讲义。因学校常需在衡阳、长沙间调动资源,学员们亲切地称其为 "钢轨上的大学"。

    1979 年,长沙工学院重返军队序列,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张文峰出任第一任副校长。当时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尚属空白,他敏锐意识到这一技术对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学校开展巨型计算机研制论证工作,为后续 "银河 —Ⅰ" 亿次巨型计算机项目的启动奠定了基础。1983 年 "银河 —Ⅰ" 研制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1986 年 3 月,副兵团级的张文峰光荣离休。从 1938 年参军到 1986 年离休,36 年戎马生涯里,他从晋南敌后的游击队员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从 1952 年投身哈军工到 1986 年离开国防科大,30 年教育岁月中,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国防教育的起步与发展。离休后,他仍关注国防科大建设,时常回校给年轻教员、学员讲革命故事,叮嘱他们 "国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事业兴"。

    2008 年 9 月 18 日凌晨,张文峰因病在石家庄逝世,享年 89 岁。他的骨灰安放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与无数革命先辈相伴。

    今天,在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里,依然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教具、编写的讲义,墙上一行金字熠熠生辉,那是他留给国防教育事业的箴言 ——

    "让教育走在战争前面。"

    —— 张文峰

    作者:夏县老促会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参考文献

    A1档案 闻喜县抗日游击队编成及战斗详报

    山西省档案馆 A-107-3-14 1939 山西省档案馆数字平台(开放件)

    B1 图书 晋南抗日根据地史 李泰山主编 1995 山西人民出版社

    C1 报纸 “死亡走廊”上的夜老虎 山西日报 1985-08-20 山西日报图文数据库

    D1 口述 张文峰回忆录(未刊口述稿) 张文峰口述 1987 国防科大校史馆藏复印本

    E1 网页 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张文峰专题 国防科技大学官网 2024 https://www.nudt.edu.cn/xywh/xyzl.htm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