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赓续 永久的缅怀
——回忆我的父亲王文华
2025年8月19日,在父亲去世87天的时候,我从社区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父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关于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王文华
父亲王文华,1931年5月生于山西盂县。1945年2月,年仅14岁的他便投身抗日战争中;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抗美援朝七级伤残军人,也是天津南开大学的肄业生。从平定县七区温池小区抗日青年联合会委员,到冀晋二分区警四团政治处宣传员,再到华北独立第四旅十团政治处敌工干事,父亲在战火中一步步成长。
荣誉
他还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立过功,受过奖。在那血与火的战场上,父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记得小时候,我曾好奇地问父亲战场上的事情,他总是沉默良久,然后缓缓地说:“孩子,战争是残酷的,有太多的战友倒在了我的身边,我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的了。”父亲的话语虽然平淡,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波澜壮阔,那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战场负伤后,父亲没有放弃学习,他努力拼搏,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五十年代末,他分配到榆次工作,从此便在这里扎根。父亲当时是行政十八级干部,每月工资87元,是晋中地区领工资最高的正科级年轻干部。然而,作为领导,直到八十年代初,全国在职人员每人普调一级工资,他二十多年没有调过工资,每次调资总是让给工资低的同志,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他常说:“我生活过得去就行,那些同志比我更需要钱。”
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更是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到了极致:抗美援朝部队发的一条牛皮裤带用了一辈子,一块上海牌手表、一副老花镜、一支旧钢笔、一个老公文包,也是一直用到离休。他给别人寄信的信封都是用别人给他寄来的信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拆开,再翻过来糊好用。他从年轻时到95岁高寿去世,没有穿过一双皮鞋,没有穿过西装,更没有扎过领带。袜子补了一双又一双,衬衣衬裤补了一件又一件,不让妈妈给他买新的,一双布鞋和一双胶鞋能穿好多年。离休后,他更是穿用我退下来的旧衣物;七十年代初的一辆自行车,他骑到他老的不能骑自行车为止,父亲几十年来自己修自行车和手把手教我修自行车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一辈子没有坐过一次出租车,上下班途中,即使单位有车,他也从不乘坐。
父亲吃饭很简单,从不挑食,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说,从未见过这么节俭的领导,每顿饭都把碗里盘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生活一直很简朴,我在结婚前,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鸡蛋、牛奶,水果也很少吃,一年吃不了几顿肉和饺子。但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却十分严格,他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要勤俭节约,要关爱他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一生心系党和国家,他总是惦记着交党费,而且总想多交;他还惦记着国家的各种捐款,修路、架桥、抗震抗洪救灾,他从不吝啬自己的钱财。对于阳泉盂县老家贫困山区旅游景点的建设和特困老百姓的疾苦,他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父亲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对于孙女上大学出国留学,他很舍得花钱,哪怕是卖掉自己的房子和向朋友借钱也心甘情愿。我们几个结婚时,他都不让收礼;爷爷奶奶和老母亲去世时,他也不让收礼;但亲戚朋友办红白喜事时,他总是叮嘱妈妈给人家上大礼。
父亲啊,您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党,什么是朴素,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什么是家风。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如今,您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谆谆教诲,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永不磨灭。(晋中市老促会副秘书长 王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