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人物

    从夏县走出的抗日骁将:张定国的革命征程与崇高信仰

    红色山西网  2025-08-29  浏览:3667

    1913 年,张定国出生于夏县瑶峰镇南关村。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这样的时代背景,在他年少的心中埋下了坚韧与反抗的种子,悄然塑造着他不屈的性格底色。

    1935 年,年轻的张定国怀揣着对不公现实的愤懑,投身太原兵工厂罢工斗争。在这场抗争中,他不仅亲身体验了组织群众、开展斗争的艰辛,更深刻领悟到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 唯有凝聚众人之力,才能对抗反动势力的压迫。然而,罢工最终遭到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张定国也被列入通缉名单,无奈之下只得返回夏县。但这次挫折并未浇灭他心中的革命火种,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寻求救国之路的决心。

    1936 年,张定国毅然加入东北军,命运的齿轮也因此与重大历史转折紧密相连 —— 他有幸参与了西安事变。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中,他始终坚守岗位,积极投身行动,即便在战斗中负伤,也未曾动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而张定国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伤愈后,他再次回到夏县,等待着新的革命契机。

    1937 年,成为张定国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郑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绑定,正式成为一名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革命战士。此后,他担任夏支队三大队大队长,主动扛起保卫家乡的重任,率领队伍在夏县及周边地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与恶劣的作战环境,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多次击退敌人,为抗击日寇、守护一方百姓立下汗马功劳。为了更好地投身革命事业,他还远赴延安学习,在这片革命圣地,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先进军事战术,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也为后续的战斗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张定国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活跃在诸多关键战役的战场上。冀中抗战时期,他与战友们深入敌后,在芦苇荡、青纱帐中与日军周旋,不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拔除据点,用 “游击战”“麻雀战” 等灵活战术,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效牵制了敌人的兵力;百团大战中,他冲锋在前、浴血奋战,与无数战士一同打破日军的 “囚笼政策”,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延安保卫战中,他深知保卫党中央的重要性,带领部队顽强阻击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用鲜血与忠诚守护着革命的心脏。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定国又肩负起新的使命 —— 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批军事院校的准备工作。他深知,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军事人才的支撑,因此全身心投入到院校筹建、课程设计等工作中,为新中国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定国再次请缨出征,奔赴朝鲜战场。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坚守阵地,即便身负重伤,也始终不下火线,用行动诠释着革命战士的无畏与担当。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张定国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而是将重心转向军事教育领域,先后担任北京公安干部学院、武汉高级步校训练部部长等职务。在岗位上,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战斗经验与理论知识,悉心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将革命精神与作战技巧传承给年轻一代,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1964 年,历经数十年风雨征程的张定国正式离职休养,告别了他奋斗半生的革命岗位。1992 年 10 月,这位从夏县走出的抗日骁将、革命前辈,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定国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夏县的小村庄走出,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用忠诚与信仰书写了革命华章;他的事迹,不仅是夏县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