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刘喜胜
刘喜胜
1937 年农历3月,晋绥军71师四处征兵,腐败的国民政府基层官吏趁机敛财,大肆收受贿赂。有钱的人家只要花了钱就可以躲过征兵,而刘喜胜家境贫寒,无钱买通贪官污吏,兄弟两个必须有一个人当兵。为了逃避给军阀充当炮灰,哥哥刘喜增在切干草时故意将大拇指切掉,成为残疾。阎匪头子说:老大残了,老二顶上。原来以为自己年龄尚小(不足15周岁),可以逃过这次征兵的弟弟刘喜胜听到后,心急如焚,连夜走了二十里的山路,跑到穆家墕村姥姥家,找到了表兄穆俊高商议对策。当时他并不知道表兄穆俊高早已是中共地下党员。此时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在离石县活动的阎景纯正准备组建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表兄就介绍刘喜胜参加了这支队伍的筹建工作,并给他出具了一张参加抗日游击队的证明。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国共双方的武装力量都是抗日队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阎匪就不能继续逼迫他去当兵。
公历5月下旬,共产党人韩昌泰从太原出狱回到离石,以公道团团长的身份作掩护,接手领导了这支抗日武装——“农民抗日自卫队”的组建工作。刘喜胜跟着穆俊高走村串户发动组织群众,建立自卫队。经过大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韩昌泰“农民抗日自卫队”两个月内发展到60余名队员。其时阎锡山的晋绥军在忻口、太原战场上被日军击溃后,一部分溃军陆续逃到离石、柳林一带。这些游兵散勇军纪败坏,到处抢劫,骚扰百姓。东村抢了一头牛,到西村转卖,接着再抢。溃军之间也互相抢劫,抢了短枪就扔了长枪。“农民抗日自卫队”最初担负的任务就是驱赶溃军,保护乡民,并从中缴获武器,武装自己。
1938年春,刘喜胜和其兄刘喜增经由穆于俭、穆俊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兄弟俩到晋西南区党委住孝义县禅房头党员训练班学习,接受新党员培训。禅房头党员训练班主要开设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4门课程,授课人有中共中央北方局、115师和晋西南区党委的杨尚昆、罗荣桓、陈光、林枫、陈士榘、王达成等人。
那时候没有公路,来回几百里都凭两条腿徒步行走,途中食宿依靠党的地下交通线解决。培训结束后,刘喜胜被分配到第4区(碛口至孟门一带)青救会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不久被任命为第四区青年抗日救国会秘书,同年秋任中共4区区委委员。
党组织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当年秋,经县委安排,刘喜胜以牺盟会干部的合法身份作为掩护(青救会是牺盟会的团体会员),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时物色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秘密发展新党员。那时虽然是在战争年代,发展新党员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找到发展对象后先要报告组织批准,然后经历多次谈话,循序渐进地宣讲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宗旨,观测对方的反应,并及时报告组织,满足条件的确定为发展对象。到后期,符合要求的就发展为预备党员,环境条件允许时还要举行简单而庄重的宣誓仪式。党的会议都是秘密进行的,为了避人耳目,冬天会址选择在古庙,夏天多在庄稼地里。到年底,刘喜胜所负责地区80%自然村有了中共党员。在此基础上组建党小组,并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党的支部。党的组织建设在四区有了很大发展。
鉴于阎锡山的历史表现,我党意识到,依靠这些军阀抗日很不靠谱。当时共产党的干部大部分都隐藏在牺盟会和动委会中,他们利用牺盟会的合法身份,通过任命和选举,把大部分区、村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或抗日积极分子手中,为后来粉碎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建立民主政权,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冬的一天,刘喜胜在孟门古庙上召集了一次孟门党员会议。会后第2天,在大街上碰到補则上村支部书记陈有功的父亲,刘喜胜便上前打招呼,问你家有功呢?陈有功父亲说:不是你昨天叫走了吗?头一天已经散会,事情有些蹊跷。到第3天仍不见陈有功的面,大家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晋西事变前夕,暗杀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估计到此案也会是作案人暗地里议论的热门话题,4区区委干部陈祥珍便派人夜间侦听几户嫌疑人家的谈话。果然有收获,听得有一家两口子吵架,女人说:你好嘛!你把人家陈有功打倒,身上捆了石头扔进黄河。真相大白,原来作案者是一帮反动势力的爪牙,杀人是因为他们在民主选举中失败,于是铤而走险,企图通过暗杀手段夺得政权。顺藤摸瓜,很快就抓到其余几个暗杀抗日干部的犯罪同伙。到1940年春新政府成立后,对这三、四个犯人进行了审判,陈有功的遗体后来在军渡被打捞出水。
晋西事变中,卫一青在邓家窊召开过一个小型会议,刘喜胜、车守珠、白建元等参加了会议。会后各级政府组织民兵从溃军手里夺取武器,并在全县范围介绍和推广夺枪经验。一天,刘喜胜、刘喜贵、刘福耀三人在柳墕和艾掌中间的山上监视阎军溃兵,瞭望到田家山沟里有三名溃兵正在慌张逃窜。他们大喊“投降!”敌人吓得跪地求饶。又喊“缴枪不杀!”溃兵立刻把武器放在地上跑了。刘喜胜等跑下山沟收缴了3支步枪、3袋子弹,还有10来颗手榴弹。那一段时期,4区从溃军手中夺取的武器可以武装一个团。
1940年刘喜胜调到县青委工作。那时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另外组建党小组,受青委领导。刘喜胜任县青委副主席,专门负责青年党员的工作。青委围绕抗日事业,组织年轻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站岗、放哨,侦查敌情,发动群众抗日。平时,这些年轻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在后来的“四大动员”运动中,年轻人冲在最前面,成为四大动员的主力军。
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文字宣传抗日道理的效果。现实条件要求抗战宣传要使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比如戏剧、秧歌舞、民歌等当地原有的文艺种类。于是,舞台演出成为重要的宣传手段。1940年春季,刘喜胜在8区(原泰山区,1940年2月改名为8区,区长康定)区公所(驻地在泰山殿庙上),见泰山殿存放有一些缴获来的日伪服装,便产生了利用这些服装组建剧团宣传抗日的念头,并就此向区委提出了建议,得到区委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剧团于同年秋成立,刘喜胜就依地名命名为“泰山儿童剧团”。(41年改为黄河剧社)。演员都是从周围各村选来的具有文艺天赋的优秀少年,共30名左右。碾子山王建当年14岁,年龄最大,还有下垣则柳步廷,艾掌的李久选、刘琪、李久亮、李银元等。剧团驻地选在艾掌民校,由泰山区青联干部王习贞任团长,炊事员是下村王的车振普。剧团的领导人先后还有:胡克实、牛耀龙等。
刘喜胜是泰山儿童剧团的主要组建者,这些演员、职工、负责人大都是由他动员和推荐的。剧团创建之初,没有老师指导排练,演出质量不高。后来,组织上从行署请了两位文艺女干部于今(胡克实夫人)和杨娜来艾掌执导。于今和杨娜住在刘喜胜家,由刘喜胜母亲照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团员们学会了好多首歌,好几种舞。他们边排练边演出,先后排演了《夺枪》等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抗日剧目。两位导演排练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另有任务归队了,剧团仍由王习贞领导练习。他们开始在附近农村演出,受到群众好评,泰山剧团逐渐有了名气,好多村的干部主动来邀请前去表演。后来剧团开始了巡回演出,从碛口到孟门沿河串村宣传,先后在成家庄、碛口等著名的大戏台上演出过。在他们的宣传教育下,群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
1941年4月26日至5月1日泰山剧团参加了晋绥边区青救会儿童团代表大会的演出,受到大会表彰。后来因为鬼子经常来“扫荡”,考虑到众多优秀少年集中在一起会招来鬼子袭击,为安全起见,1942年春夏之交剧团解散,年纪尚幼的团员们分散回家躲避。1941年冬,刘喜胜调任离石县青救会主席。1942年12月精兵简政后,青救会改称青年部,刘喜胜任青年部部长,一直到1944年夏由王建接任。
从1940年开始,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止了对八路军的财政补贴,晋西北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双层封锁。这时,日寇开始了所谓强化治安,就是先从军事上清剿,见东西就抢,见牲口就拉,见人就杀,造成一种恐怖气氛,然后大搞维持。离石县一度时期几乎普遍维持了敌人,维持就意味着把粮食作为税收上缴给日本侵略者。“这样就给我们的生产、财经造成极大的困难,使我们被迫在1941年至1943年,种了3年大烟土”。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种就度不过难关。
还有重要的一点:鸦片是民国时期一种普遍流通的硬通货。1943年,刘喜胜被派往临县征集鸦片。从春种到秋收,环环紧跟,步步不离,保证全部烟土都能收集起来,防止流失。这一年共征收烟土近万两。统购来的鸦片通过民间的贸易组织销往国统区或日伪占领区,交换抗战所急需物资。在晋北,甚至有国民党军队偷拿武器直接和八路军换取鸦片的记录。对外销售,对内禁烟,是当时根据地的方针。1941年底专门成立了禁烟督察局,后改为禁烟督察处。
1944年5月,晋绥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张秋林集股兴办起“秋林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支援抗战,同时销售一些生活用品,并给愿意和合作社合作的妇女预支棉花,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合作社收购布匹的价格比市价高,销售生活用品的价格比市价低,还消除了乡亲们前往集市交易途中被日本鬼子抢劫的风险,深受群众欢迎,促进了根据地妇女织布的积极性。刘喜胜前往秋林合作社下乡蹲点。下乡期间他一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动员附近村庄的群众加入合作社,使秋林合作社的股金扩大了几倍。另一方面鼓励、支持秋林合作社增购大型织布机,改进纺织工艺,扩大生产。到该年9月,秋林合作社发展到1050股,股金达21万元。仅1945年5月到8月,秋林合作社贷款收购标准布6000余匹,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5年8月,通过浴血奋战,我根据地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日阎勾结,胜利的果实很快落入阎锡山的手中。阎军33军暂编42师1团约1000人进入离石,并收编了日伪人员约3000人。阎军抢占离石后,我晋绥3地委和晋绥3分区立即调集离石、离东、临县三县的武装力量1000余人围攻离石。从三县武装围困离石开始,到离石解放历时20多天,激烈战斗7次。刘喜胜参加领导了解放离石的活动,组织群众抵近敌人,破坏敌人交通;组织农民抬担架,扛云梯,送饭,送水,送弹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的战斗。
离石解放后,离东县政府驻扎在离石城,辖交口以东地区;离石县政府驻扎在柳林。刘喜胜先在建设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被任命为柳林青龙村村长,组织领导战后恢复工作。1946年,刘喜胜任离石县青委副主席,后改任主席。1949年2月至9 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离石县委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一些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1951年冬,中共中央根据同年秋季全国工农业战线开展的爱国增产运动中揭发出的大量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向全党发出指示,一场全国规模的“三反”运动普遍地开展起来。在运动中,各地揭露了一批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并先后召开了坦白检举大会或公审大会,对于严重犯罪分子依法严惩。运动高潮期间,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过激情况,如定出打虎指标,出现逼供、诱供、假供的情况,从而伤害了一些无辜者。中央发现苗头后,采取措施进行了纠正。刘喜胜当时是离石县三反运动五人小组成员,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落实党的政策,使很多好干部的错误结论得到了纠正。1952年10月,“三反”运动结束。
从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刘喜胜任离石县统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期间于1953年抽调到晋中地区参加整党工作。1954年调任离石县供销社主任,同年调任太谷县组织部长、副县长。1959年任晋中地区劳动局副局长、局长。1963年2月任离石县统战部长,直至1967年2月被造反派夺权。期间的1963年2月至6月兼任离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从1965年开始,因病请假长期休养。1979年,刘喜胜任吕梁地区民政局副局长。主要从事地名普查、党史研究及地方志的征集与编撰。1983年离休。2020年4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
作者:车锦义
责编:刘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