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抗战故事 传承抗战精神
——抗日烽火中的乡村医生李克让
在太岳山区的安泽县,有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打开红色的记忆,穿过弥漫的硝烟,似乎又听到了隆隆的炮声,似乎又看到了一个个抗日英雄。被敌人割耳挖眼剖腹的女英雄王光、英勇就义的民兵连长王德胜、为保军衣军粮壮烈牺牲的袁炳宁……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老区人民心中激荡。在那个炮火纷纷的年代涌现出一位一心为民、救死扶伤、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模范医生李克让。
李克让年幼时,有幸在私塾读书,后来成了一名教师,本应过着平安舒心的日子。然而,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生活艰苦,村民们得了病,无处就医,常常有村民不治身亡。李克让目睹了一个个家庭失去亲人,经历了自己的母亲因病无处求医、离开人世的生离死别,他暗暗立下誓愿,要当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为村民服务。
李克让是个有志青年,18岁的时候,已经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了。他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百姓治病。他利用安泽当地山高植被茂密的优势,带领村民身背竹篓翻山越岭辨认中药材,采集各种草药,解决老百姓买不起药的困难。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1938年,那个灰色的年代,有多少中国同胞倒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安泽,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县,也未能躲过侵略者的铁蹄。他们肆意地践踏安泽的土地,残害百姓、蹂躏妇女,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安泽人民岂能容忍自己的家乡遭受劫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县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园,李克让医生更是义不容辞。他随解放军战士一起行军,背着药箱穿梭在前沿阵地,救治伤员,炮弹在他耳边呼啸而过,他毫不畏惧,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敏捷的动作、熟练的医术,为每一个伤员处理伤口。有一次,他身背一个重伤员到山下救治,半路上从山坡滚到沟里,身上多处受伤,鞋子没了、衣服破了,可他没有放弃伤员,硬是把伤员运回营地,为其处理伤口,取出弹片,抢回了一条生命。
1947年春,由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烧杀掠夺,村子里一片狼藉、乌烟瘴气,更糟糕的是,安泽县及周边地区又发生了瘟疫,给当地人带来很大威胁。一个月内,沁源有8人相继病逝,安泽有高达20人相继病逝。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安泽县政府号召医生、群众积极防疫。其他地区也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展预防工作。李克让医生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抗击疫情。他不仅自己出钱买药,还说服其他医生随同他一起赶赴疫区救治病人。当时,小李村有一老太太年近八十,感染了鼠疫,她的老头、儿子都在日本飞机轰炸时遇难,老人孤身一人病在家中。李克让发现后,二话不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从自己家中拿药为老人治病,还让妻子为老人送饭,硬是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老人的生命。一个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一颗爱民的心。在李克让眼里,病人是第一位,老百姓是第一位,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村里的人都夸他是人民的好医生。
李克让从大局出发,从根源预防疫情,他自编快板,在老百姓中间广为传唱。他不仅将瘟疫的危害、症状介绍清楚,而且从食物、生活、生产等方面讲述了预防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医疗与生产参战的有机结合,使医疗专业知识在根据地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进而提高了村民对医疗卫生的认识水平。
1947年,太行革命根据地在阳城县召开全区医疗卫生座谈会,李克让凭借突出的业绩被树立为“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模范医生。李克让能成为一名模范医生,不仅是医术高明、为人热情,更是老百姓对这样的医生的信赖。李克让成为安泽县家喻户晓的好医生。建国初期,安泽创立卫生院,李克让出任第一任院长,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安泽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