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老区 关注 书画 经典 副刊 图片 视频 期刊 编委会 老促会 书库 公告

主页 > 副刊 > 文苑 >

第一次看应县木塔

2024-05-26 07:42 红色山西网
第一次看应县木塔
 
                 
       人们都说男孩们猴的厉害,岂不知像我这个“缺件”(农村头胎小子俗称),“小念念”的更是不省心,不是遭妈提心吊胆,经常吓得吃不好睡不着,就是给妈惹事生非,常常给人赔情道歉缺鞋底子。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应县木塔的故事,如鲁班建塔和妹妹绣花鞋比赛,应县木塔有避火、避水、避雷、避尘宝珠,塔内大佛耳朵能坐四个人打扑克,外面24根柱子每天有一根休息等等。我们曹娘村距应县20华里,在天气清朗,惠风和畅的时候,清晨站在堡墙上向东南方向瞭望,可看得木塔清清的,一条白云过来,在太阳光的折射下,像仙女彩袖围绕木塔随风飘荡,我多么神往这座“宝塔”啊。
       记得那是在1966年夏天一个星期日吧,我那年9岁上三年级,吃过早饭邀邻居同班的刘有山(小名根太)玩,看到我们一个班的王义太(小名二栓狗)从小巷家里出来,他是我们班体育委员大我俩2岁,当时班长是刘忠善,学习委员秦银太,劳动委员郝海。我从内蒙古四子王旗刚回来,有时老师讲话听不懂,在内蒙上学起名魏占国,回老家后父亲怕家族人说闲话,又跟上本族哥哥改名魏有福了,后来我考住山西农机校又自己改成友夫啦。那时班主任是大营村的吴老师,他是部队转业回来的,眼睛受过伤,我们孩子们给起了吴翻眼。有时老师讲课提问我问题,叫我名字,我因现改名,还不知道叫谁,于是他就骂我“地不郎子”、“坐泥墩”的。因在口外上学确实没有桌凳,只能在坑上用泥垫成泥顶桌子。二栓狗是孩子王,一到星期天就邀上我们去饲养院捉麻雀,到桑干河耍水游泳,在树林挖坑道,再砍上树枝搭住铺上土钻地道,可这个极顽皮的人,初中毕业后回村里劳动,在大队民兵营帮助看砖窑,他在21岁那年秋收后送他大大王道善从怀仁坐火车去呼市他哥哥家,可车开了他从车上往下跳,结果头栽到水泥桩,不幸殉命了。他大大开始不知道,待知道后精神上受到伤害,逢人便说二儿子看铁道游击队电影看魂魔了,学人家铁道游击队员爬火车和跳火车,年轻轻地把命都丢了,我们都了解他也是有这些原因。老人家和我一个生产队一块劳动,看到我们就流泪,像鲁迅《祝福》笔下的祥林嫂似的,见了人就诉说她的孩子被狼吃了“我真傻,真的,”……看到老人家老泪纵横悲伤憔悴的样子,我们心里都很难受。
       我们3个孩子见面后,又找同班的郝海一块玩,不知道二柱狗怎么突然想起说,咱们去应县吧,他想去找他父亲,那时他父亲在县招待所做饭,我们几个都没去过应县城,早就想搭伙去看看木塔,于是一合即拍同意了。我说和家里说一声,他们不让说,如说后大人们就不让去了。说起进城啦,那时交通不便,听人说村里放了一辈羊的郝顺宝的父亲(小名叫二靠),一辈子也没进过城。那时西朱庄桑干河大桥还没修起来。我们村去应县从村南马路涉水过河,因为我们村南有大小两条河,两条河向东流到西朱庄村西才汇聚一条。所以我们要徒步过两次河,好在那时河水不深,又是车行道,河水下面是硬底,走到水里,即清澈见底,我们爬倒用手捧起大口大口地喝着那甜生生河水,真的是又解饥又解渴。走到圪垯村西看到瓜地,我们看没人看护,便悄悄摸过去,一人摘了一根菜瓜,撒腿跑进树林里,用衣襟下面擦了两下,便大口二口地吃到肚里啦。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就这样过了两条河,穿过河两岸树林大摇大摆地进了应县城。
       去了应县已过午饭,我们径直先去了县招待所,不知王道善老人怎知道他儿子进城呀,好象二柱狗妈中午找不到儿子,估摸着进城找他父亲了,于是跑到大队让郝胜大爷给县招待所老头打过电话。王老把自已中午一碗菜和两个馒头热在蒸笼里,可我们四个人,每人分了半个馒头,吃了两口菜,肚子还是咕咕直叫,那时招待所也再无剩饭,老汉又给买了两个大饼,每人分了半个,我们就算吃过中午饭了。老人家给我们凉了开水,数算儿子胆子太大了,小小年纪不捎话就进城了。
       第一次进城,我们眼花瞭乱地可见大了,尽管肚子饿的咕咕叫,也顾不了那么多,我们便心急火燎地想去看木塔,那个时候木塔完全开放着,只有一个老人看管,不象现在买门票,与老人打个招呼,谁都能随便进去。
        那天特别热,我们爬上塔基处,六层塔檐下穿梭着黑压压麻燕,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围绕木塔先转了一圈,只见南北大门有两把铁将军把着门,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南门,偌大的松木大门露出门缝,看到里面大佛慈眉善目地端坐在大厅,悠长的右手指扬起,左手向前自然伸开,我特别关注那两张大耳朵,真是象扇大门垂钓在脸庞,可是我们进不去,只能借亮光看个大慨。之后我们就外面摸那24根柱子,看看今天哪根柱子休息,顺着摸了一遍,确有柱子能伸进手指。
       看到木塔外面的匾,“峻极神工”匾额由明成祖朱棣题写。
       “天下奇观”匾额由明武宗御笔题写。其它的人名就记不得了。
       木塔的历史和建筑技艺令人震撼。后来了解到这座木塔建于辽代,近千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复杂的木构建筑之一,被誉为“海内浮图第一工”。木塔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充满了艺术美感。整座木塔高达67.31米,相当于一座20多层的现代高楼,却完全采用木头卯榫结构,不使用一颗铁钉或任何粘合剂。这种精湛的建筑工艺和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木塔在经历无数次地震和战争后依然屹立不倒,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块木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汗水。
       木塔不仅是一个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的生机和活力。
       看完应县木塔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在幼小的心灵更是一次对文化、对生活态度的深刻体验。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应县木塔的存在,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
       中午过候,我们几个在木塔下睡了一会,凉风习习吹的我们真舒服,下午快3点呀,我们起身回村,一路边玩边跑,回到村已快晚上8点了。我妈心疼的也不顾数说了,妈问中午吃啥饭了,我哄妈说每人吃了个大饼子,人家还要我们出一角钱,那时一个大饼一角线,妈在笼里还热着玉米窝头和一盆稀粥,一天啦我也肚子饿的真够呛,狼吞虎咽地吃过了饭,至今还记得,第二天我还真的还了人家一角线。
       前些时翻看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这首词,他着重描述了儿童在山园中偷摘梨枣的情景。“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首词通过描写儿童的调皮行为,展现了他们的纯真和活泼,也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那顽皮的童年往事……
       作者:魏友夫,朔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红色山西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服务: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本站部分文章源网络,若侵权不实,请联系删除纠正,本站不担任何责任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