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闻
  • 全国老区
  • 山西老区
  • 地市老区
  • 地市老区

    五措并举 雄风重振

    阳城老区发展蚕桑特色产业的调查

    红色山西网  2024-09-15  浏览:5170

    阳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之间,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是著名的蚕桑之乡,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之一。栽桑养蚕起源于商周,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阳城老区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已成为全县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阳城蚕茧”耀升晋城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阳城桑葚”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农产品区域标志保护产品;“阳城桑叶茶”获得山西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阳城入选晋城市首批十大专业镇建设名录,这些都标志着阳城蚕桑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1726354895656.png

    阳城县老促会在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调查发现,阳城老区蚕桑业之所以能破茧成蝶,重振雄风,主要采取了五大措施,实现了五维绽放,花团紧簇,鲜艳夺目。

    政策导航 精准施策

    “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瞄准全省“蚕桑专业镇”建设目标,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总体思路,及时优化发展政策,出台了《阳城县蚕桑产业扶持办法》和《阳城县政策性蚕茧价格保险实施方案》以及《阳城县支持龙头企业引领蚕桑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桑树资源保护、优质蚕种、蚕茧设施、小蚕共育、现代化智能养蚕示范、功能蚕业开发、规模化养殖、规模养蚕村等进行扶持;新增大学生创业补贴;人才培养基金以及招商引资奖补;实施60/公斤的蚕茧收购保护价,保障蚕农利益。激励更多的人从事蚕桑业的生产,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目前,阳城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占全市的90.7%,占全省的86.8%。全县桑园面积3.7万亩,养蚕户7056户,年养蚕3.53万张,产茧170万公斤,蚕茧收入1.07亿元;全县335个行政村有164个村养蚕,年产茧5000公斤以上的村达到70个。全年养蚕收入达到3万元的中等规模户占养蚕户的70%。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引导500多贫困户,1500人成功脱贫,户均增收6580元,目前蚕桑产业仍在乡村振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引擎 创新驱动

    结合蚕桑生产实际,大力推行“五化”模式,即:桑蚕品种优良化,积极对接西南大学、山西农大蚕科院等科研院校,引进“强桑2号”等优良功能性桑品种以及“苏豪X钟晔(抗)”等新蚕品种进行试验,为桑蚕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数据依据;桑园管理机械化,引进电动桑剪、旋耕机、无人机药防等机具,大大降低了桑园管理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原蚕制种省力化,新引进高速蚕蛹雌雄鉴别机,生产效率提高10倍,准确率提高10%;小蚕饲养共育化,全县现有温湿自控小蚕集中共育示范点22个,共育张数可达5000张,解决了小蚕发育慢、蚕期易发病问题;大蚕喂养工厂化,通过机械化给桑、除沙、上蔟等设施设备,不仅降低了用工和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栋600平米的钢构大棚,一年可养蚕6批次180张,收入54万元,是家庭养蚕的20倍。

    山西晋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1100亩桑园、400小蚕共育室和12672工厂养蚕车间,并配套轨道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机械采茧等设施设备,全年养蚕350张,单产52公斤左右,收入90多万元。

    项目发力 培树标杆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根据《山西省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实施阳城蚕桑专业镇创建,提出八大工程20个项目,基本实现栽桑养蚕现代化、加工利用产业化、文化开发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设智能蚕桑园区。2023年,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重庆祥飞公司,接手西河北任500亩蚕桑基地,实施《阳城县智能蚕桑产业发展项目》,为全县现代蚕业发展树立样板。目前,建成西河乡陕庄村、次营镇谭村村、河北镇下交村、润城镇下伏村四个100亩蚕桑立体种养示范园;建成北留镇石苑村、西河乡峪则村两个50亩果桑采摘和桑叶茶加工示范园,由此推动了全县蚕桑产业由分散、粗放生产模式向科技、集约、生态、高效现代化蚕业发展的过程。

    三是加快主体培育。按照做大“链主”企业、培育“潜力型”企业、扶持“小微”企业的培育目标,重点突出蚕桑基地建设、桑叶深加工、丝绸产品开发、桑旅融合等项目开发,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数字转型 智能升级

    以全县“智慧蚕业云平台”为依托,不断融合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数字蚕桑建设,汇集桑蚕产业数据资源,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从服务到管控、从生产到销售的数字化体系,通过服务广大蚕农和下游企业,助力蚕桑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试点开展蚕桑物联网系统建设,对桑园病虫害监测、大棚温湿度管控,养蚕消毒防病进行智能化监控,保证蚕桑现代产业园顺利运行。

    寺头乡积极贯彻落实“数商兴农”政策,不断打造“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实现传统蚕业向文旅融合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蚕桑产业插上“e”时代的翅膀。目前,寺头已建成2500平方米的乡村e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6000立方米的冷链仓储、300平方米农产品展示中心、150平方米电商达人孵化中心以及14个物流配送点,拥有蚕桑企业90余家、蚕桑合作社40余家、电商企业11家,累计发布蚕桑视频1.6万条,总播放量1650万次,总产值2.5亿元,吸纳就业321人。

    1726354834439.png阳城县老促会在寺头乡乡村e镇调研

    文化赋能 融合共生

    2021年,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成功跻身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县委、县政府敏锐洞察,抓住机遇,以蚕桑文化为魂,以全产业链为基,不断探索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蚕桑产业贡献更多阳城智慧和阳城力量。

    深挖文化底蕴,活化历史记忆。深入挖掘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嫘祖云蒙花石沟养蚕的古老传说,到周穆王桑林观桑的历史佳话,再到王国光临涧题诗的文人雅趣,每一处文化遗迹都承载着阳城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庄纳官丝碑、横河茧称碑、贾寨蚕姑庙等文化遗迹的修复与保护,不仅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更为游客提供了一扇窥见阳城蚕桑辉煌历史的窗口。

    融合文旅元素,打造特色景观。借助太行一号公路和中国农业公园建设的东风,在次营、寺头等重点地区、重点乡村巧妙植入蚕桑文化符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寺头乡禹珈豪蚕桑研学馆投入2000万元提升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研学旅行的新热点;寺头乡投入500元建成蚕桑主题公园,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蚕桑文化的绝佳场所;投资800万元在县城“四馆一院”内精心打造的蚕宝宝旅行记口袋公园,让蚕桑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构建全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全县现已逐步构建起“桑-----附属产品-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的全产业链。全县现有禹珈豪、佳美、永丰源缫丝企业3家,白厂丝年生产能力1000吨;安麒俪、城外城等丝绵被加工企业10余家,年生产优质蚕丝被5000多条;皇城相府、花烂漫桑葚饮品厂2家,年产桑葚饮品500余吨;绿源林果、晋岳、桑多乐、晋桑桑叶茶生产企业4家,年产桑叶茶30余吨;桑枝香菇、平菇、木耳等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30余家,年可生产各类优质食用菌500多吨;桑叶宴、桑果酒、蛹虫草、蚕砂枕等副产品开发初见规模;桑园采摘、蚕桑研学、茧丝文创等现代蚕桑文化日益兴起,初步形成了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蚕桑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同时,通过文博会、桑果采摘节、蚕桑研学、蚕桑文创大赛以及蚕桑小视频创作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成功推出蚕桑系列产品,不仅深受广大用户青睐,更提升了阳城蚕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从纯生产型向文化旅游型、从单一经营型向复合开发型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7年,阳城县规划桑园面积要达到5万亩,年养蚕6万张,总产值达5.5亿元。展望未来,阳城将继续秉承“以蚕桑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为引擎,不断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努力将阳城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蚕桑产业高地和乡村旅游胜地。(阳城县老促会)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