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闻
  • 全国老区
  • 山西老区
  • 地市老区
  • 地市老区

    红土地上焕新颜:夏县全域革命老区的蝶变之路

    红色山西网  2025-08-14  浏览:3803

    在晋南大地的褶皱里,夏县这片全域浸润着红色血脉的土地,曾是晋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 从中条山深处的密营到涑水河畔的堡垒村,从嘉康杰播撒革命火种的学堂到堆云洞的秘密会议旧址,全县 7个镇4 个乡、171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红色故事,户户与革命结缘。然而,曾几何时,这份 “全域红色” 的荣光,却被全域性的发展滞后所笼罩:山区村 “望路兴叹”,平原村 “靠天吃饭”,城镇村 “设施陈旧”,年轻人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离开,留下老区人对 “好日子” 的朴素期盼。

    如今,当我们穿行于夏县的山山水水,从南到北、由西至东,全域革命老区的新颜扑面而来:山区的柏油路绕着梯田转,平原的大棚连成片,城镇的文旅综合体人头攒动;红色纪念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每个乡镇 “扎根”,光伏板与高标准农田在全县版图上 “铺展”,快递车的喇叭声和乡村直播间的吆喝声,成了全域老区最鲜活的背景音。夏县,正以 “全域蜕变” 的姿态,让每一寸红土地都焕发新生。

    一、全域攻坚:基础设施从 “局部改善” 到 “全域联网”

    “以前山里人去县城,得先步行 2 小时到乡镇,再搭农用车颠簸 3 小时,遇上雪天,十天半月出不了山。” 祁家河乡庙坪村的老党员赵麦囤,至今记得当年背着山货去县城换煤油的日子。作为夏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祁家河曾是全域基础设施短板的 “缩影”—— 而这样的 “缩影”,过去在夏县 11个乡镇普遍存在。

    改变始于 “全域一盘棋” 的基础设施攻坚。当地政府跳出 “就村改村” 的局限,以 “打通全域毛细血管” 为目标,累计投入 26 亿元,实现革命老区村 “通路、通水、通电、通网” 全覆盖:

    山区乡镇:泗交、祁家河、瑶峰等乡镇的 40个山区村,昔日的 “羊肠小道” 被 780 公里柏油路取代,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夏县段)串联起中条山沿线 23 个革命老区村,沿途建成 18 个观景台、12 个便民服务站,让 “藏在深山” 的红色遗址(如韩家岭战斗遗址、黑龙潭密营)成为旅游打卡地;

    平原乡镇:水头、裴介、禹王等涑水河畔的乡镇,45 个平原村完成 “五化” 改造(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气化),过去 “污水靠蒸发” 的巷道,如今都埋了污水管网,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村级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和戏台;

    城镇周边:县城周边的尉郭、胡张等乡镇,20 个城郊村与县城实现 “设施联网”,共享县城的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和公交专线,村民过上了 “出村进县” 的便捷生活。

    “现在全县 171个行政村,快递能到村的有 166个,剩下的 5 个偏远村也有‘村邮站’代收。” 县邮政局的统计数据,印证着全域基础设施的蝶变。赵麦囤如今坐在家里就能收到儿子从太原寄来的降压药,“路通了,网通了,山里和城里没啥两样!”

    二、全域造血:产业布局从 “单点突围” 到 “全域联动”

    夏县的红土地,曾因 “全域红色” 而光荣,也因 “全域单一产业” 而受限 —— 过去,山区种核桃、平原种小麦、城镇搞小作坊,全县产业 “各自为战”,抗风险能力弱。如今,当地以 “红色资源为魂、绿色产业为基”,构建起 “山区红色文旅 + 平原现代农业 + 城镇康养服务” 的全域产业体系。

    山区乡镇:依托中条山红色遗址群,泗交镇、祁家河乡联动打造 “晋南抗日根据地体验带”,串联起架桑兵工厂旧址、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隐溪里民宿等 20 余个点位,推出 “重走抗日路” 徒步线、“密营生活” 体验项目。仅 2023 年,沿线村户均旅游增收超 8000 元,西沟村更是靠着 “红色研学 + 民宿”,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 1.3 万元。

    平原乡镇:水头镇、裴介镇以 “红色 IP 赋能现代农业”,在上牛村(堆云洞旁)建成 27 个温室大棚,发展 “红色研学采摘”;禹王镇、尉郭镇打造 “涑水河畔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2 万亩富锶小麦、果蔬通过 “革命老区生态农产品” 认证,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超 2.3 亿元。禹王镇西浒村的种植户卫永刚说,这样的 “稻田革命”,已在全县平原村推广至 3800 亩。

    城镇及周边:瑶峰镇依托县城区位,建起夏都文旅新城,将富锶温泉与夏县古文化(大禹治水、司马光故里)结合,打造 “红色教育 + 康养度假” 综合体,开业两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带动周边 5 个村发展餐饮、零售,村集体年均增收 15 万元以上。而全县 11 个乡镇的 “电商服务站”,则让山里的核桃、平原的小米、手工的剪纸,都贴上 “夏县革命老区” 的标签,通过直播卖到全国。

    从山区到平原,从田间到景区,夏县的产业已形成 “全域联动” 的生态链 —— 红色资源是 “粘合剂”,绿色产业是 “支撑点”,每个乡镇、每个村庄都在这条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全域铸魂:精神传承从 “单点讲述” 到 “全域浸润”

    “咱夏县人,谁家没个革命故事?” 在夏县,这句话几乎人人能说。作为全域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而如今的传承,已从 “少数人讲” 变为 “全域人传”。

    在乡镇层面,11个乡镇均建成 “红色记忆馆”,收集本地革命文物、口述历史,比如泗交镇的 “兵工厂纪念馆”、水头镇的 “堆云洞红色档案展”,让每个乡镇的红色故事有了 “固定讲台”;在村一级,171 个行政村中,89 个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起 “红色讲堂”,像瑶峰镇周村(1934 年夏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不仅保留了当年的秘密会议旧址,更组织老党员、烈士后代组成 “宣讲队”,年均开展宣讲 300 余场;在全县范围,“红色文艺轻骑兵” 走遍每个村落,用眉户戏、快板演绎《嘉康杰办学》《中条山保卫战》等本土故事,中小学开设 “红色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家乡的革命英雄。

    这种全域性的精神浸润,正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年轻党员王媛从城市回到家乡胡张乡,用直播带火了当地的 “革命老区小米”;祁家河乡的 90 后赵阳,把爷爷(抗日战士)的故事拍成短视频,吸引网友来家乡体验 “密营生活”;全县评选出的 120 名 “老区好人”,既有扎根山区的教师,也有带领村民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他们的故事通过县电视台传遍全域,让 “艰苦奋斗、敢为人先” 的老区精神,成为每个夏县人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

    夕阳西下,涑水河的余晖映照着夏县的全域版图:中条山的轮廓里,红色研学的队伍仍在前行;涑水河畔的大棚里,晚归的农户哼着小调;县城的文旅新城中,温泉酒店的灯光次第亮起。从山区到平原,从过去到现在,夏县全域革命老区的蜕变,不是某一个村庄的 “独舞”,而是 171个行政村的 “合唱”;不是某一项产业的 “单点爆发”,而是全域经济、民生、文化的 “整体跃升”。

    这片曾被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全域红土地,如今正以 “村村有新貌、户户有希望” 的实景,告慰历史,迎接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夏县全域老区人将继续攥紧 “红色接力棒”,让每一寸土地都延续革命精神,让每一个角落都绽放发展新颜。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