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论坛

    赓续老区精神 绘就安泽乡风文明新图景

    红色山西网  2025-10-09  浏览:3091

    地处太岳山麓的安泽县,曾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太岳行署旧址见证着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1300多名安泽儿女用生命铸就了“忠诚奉献、为民务实、敢闯敢拼”的老区精神。如今,安泽县以老区精神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通过思想铸魂、实践赋能、机制保障,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锚定精神根脉,筑牢乡风文明思想根基

    老区精神是安泽乡风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该县深挖红色资源价值,让革命传统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生动教材。依托太岳行署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开展“重走革命路”活动,通过实物展览、现场宣讲等形式,再现根据地军民鱼水情的历史场景,让“为民服务”的革命理念深入人心。在理论传播上,创新采用“说事议事会+红色宣讲”模式,组织老党员、退役军人以“炕头聊天”“田间宣讲”等通俗方式,讲述安泽老区的革命故事。冀氏镇白村通过村民微信群推送红色典型事迹,将革命精神与“星级文明户”创评相结合,引导群众从革命传统中汲取道德养分,激发集体荣誉感。这种“红色文化+日常教化”的融合路径,让老区精神转化为村民的行为自觉。

    聚焦实践发力,激活乡风文明建设动能

    安泽县以具体实践为抓手,将老区精神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推进。

    环境整治彰显担当本色。传承老区军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该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大专项行动”,党员干部带头拆违治乱、清理沟渠,群众从“袖手看”变为“加油干”。通过“美丽庭院”评选、星级积分管理等机制,全县清理垃圾231吨,整治残垣断壁30余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良马镇小李村结合红色旧址保护,打造“红色清洁村”,让环境整治成为传承老区精神的鲜活实践。

    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借鉴老区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各村通过“说事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府城镇上梯村明确“红事八道菜、白事大锅菜”标准,取消事后答谢宴请,村民主动遵守村规,让婚事新办成为新风尚。这种“群众定规、群众守规”的模式,有效遏制了攀比浪费之风,彰显了老区群众务实朴素的本质。

    产业发展凝聚奋进力量。传承老区“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该县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和川村通过“说事议事会”汇集民智,把内涝滩涂改造为“稻鱼蟹”循环农业基地,带动4000余村民增收;白村党支部带头试种黑木耳,发展庭院经济,吸纳4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文明乡风激发的内生动力,正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动能。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乡风文明建设成果

    为确保乡风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安泽县传承老区“建章立制、务求实效”的工作传统,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成立县级工作专班,实行“每周一督查、全县一通报”的督查制度,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村党组织书记考核核心指标,形成“县统筹、镇主抓、村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府城镇上梯村细化红白喜事理事会操作流程,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奖励体系,实现“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循”。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向乡风文明项目倾斜,设立“积分超市”,群众凭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建立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发掘本土文化骨干,扶持“白村女子雷锋队”等志愿组织,让群众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深化提升路径,拓宽乡风文明发展维度

    尽管成效显著,安泽县仍需持续发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强化红色阵地效能,整合太岳行署旧址等资源,打造集教育、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综合体,避免文化阵地“重建设、轻使用”。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土文化能人培育计划”,选派专业人才驻乡指导,解决文化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沁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将红色文化、荀子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乡风文明+文旅”示范村,实现文明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老区精神薪火相传,文明新风生生不息。安泽县以老区精神为引领,通过思想铸魂、实践赋能、机制保障,让红色基因融入乡风文明血脉,走出了一条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文明建设之路。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文明之花正越开越艳,为乡村振兴绘就了亮丽底色。安泽县老促会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