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东交口
——红军晋南游击队诞生地
在中条山的深处,有一个名为东交口村的小村落,它宛如一颗被历史尘封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的版图之上。如今,这里静谧祥和,山水相依,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子。然而,回溯到上世纪 30 年代,这片土地曾燃烧着革命的熊熊烈火,成为晋南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 —— 红军晋南游击队在此光荣诞生,为河东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时间拨回到 1936 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反动势力对民众残酷压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时,中共河东中心县委在嘉康杰、金长庚等革命先辈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决定在中条山地区发动武装暴动,以实际行动策应中央红军东征山西的抗日军事行动。
1936 年 4 月 16 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东交口村史册的日子。嘉康杰秘密召集了李希文、梁福才、曹金海、冯仰异等一批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东交口村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在村庄那略显昏暗的房间里,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而热烈。他们深知,在这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武装斗争是打破黑暗、寻求光明的唯一途径。经过深入探讨与周密筹划,会议最终决定成立晋南红军游击队,发动武装暴动,开辟中条山革命根据地,为抗击侵略者和推翻反动统治积蓄力量。
会后,一场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党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四处联络原河东游击队员和贫苦农民,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大家拿起武器,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战。很快,一支由 50 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革命队伍集结在了东交口村。这些队员们,有的来自附近的村庄,是饱受地主剥削的贫苦农民;有的是接受了进步思想熏陶的有志青年。他们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
4 月 18 日晚,夜幕笼罩着东交口村,万籁俱寂。然而,村庄里的革命者们却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随着一声令下,晋南红军游击队正式宣布成立。负责人由经验丰富、威望极高的嘉康杰担任,冯仰异出任队长,梁福才为副队长。队员们手持简陋的武器 ——3 支盒子枪、1 支镢枪,却士气高昂,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游击队成立后,迅速投入战斗。当夜,他们便兵分两路,向驻尉郭镇的夏县五区区公所发起了袭击。其中一路队员身手敏捷,迅速割断了尉郭镇通往县城的电话线,成功阻断了区公所与外界的联络。与此同时,三名勇敢的暴动队员悄然潜行至区公所附近,瞅准时机,果断出手,迅速打开了区公所的大门。其他队员见状,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区公所。彼时,区警们还在睡梦中酣然,对即将到来的袭击毫无察觉。游击队员们不费一枪一弹,便顺利收缴了敌人的全部枪械。随后,他们在沿街墙壁上刷写张贴了大量宣传标语和布告,内容涵盖东征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使命、号召穷人奋起革命、打倒土豪劣绅等振奋人心的话语,并在大街小巷散发传单。尉郭镇区公所被袭击的消息如同惊雷般迅速传开,夏县国民党县长张春熙吓得惊慌失措,为防止革命力量进城,竟用土封住了县城的四个城门,一连数日,白天也不放行人进出。这一消息同样震惊了周边的闻喜、垣曲、平陆等县,各县县长纷纷效仿,如临大敌般封了城门。
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的士气。4 月 21 日夜,他们再次出击,以巧妙的 “火羊阵” 战术攻打了驻王家河的夏县二区区公所。队员们在铁桶里点燃鞭炮,一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游击队员们趁乱满山遍野地呐喊助威,制造出强大的声势。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势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游击队趁机发起冲锋,成功缴获了 4 支手枪和一些弹药,进一步武装了自己。
此后,红军游击队趁热打铁,深入发动群众,在中条山的山庄窝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打土豪,斗地主,分粮食,烧契约” 运动。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贫苦农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纷纷踊跃参与到这场运动中。他们跟着游击队,冲进地主的宅院,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贫困的乡亲们;他们一把火烧掉了束缚自己多年的地契和租约,摆脱了封建剥削的枷锁。在中条山地区,先后有 5 家较大的地主被斗争,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高广仁、高光德兄弟被公开处决。红军游击队的威名迅速传遍四方,其影响如涟漪般不断扩散,波及到周边多个县区。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游击队的迅猛发展和一系列胜利,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国民党当局急忙派出飞机在尉郭镇一带进行侦察,甚至对村庄实施了两次轰炸,妄图摧毁革命力量。同时,他们请求驻扎在平陆的国民党汤恩伯部队,联合夏县和垣曲的防共保卫团以及各县公安局、各区区警,对红军游击队展开了疯狂的 “围剿”。更为可恶的是,中条山上那些曾被斗争过的地主豪绅,为了报复,纷纷主动给敌人通风报信、带路,协助敌人围堵搜捕山林中的游击队员。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残酷 “围剿”,游击队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但他们毫不畏惧,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队员英勇牺牲,游击队的力量遭受重创。其中,游击队大队长冯仰异为了掩护战友们突围转移,孤身一人将 “围剿” 的敌人引向一处山崖边。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与敌人巧妙周旋,边打边退。最终,在打完了最后一粒子弹后,冯仰异毅然决然地摔断枪支,纵身跳下了山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中条山武装暴动最终不幸失败。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它锻炼了运城地区的党组织,使党的力量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和壮大;它让武装斗争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中条山地区的扩兵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它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河东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如今,漫步在东交口村的街巷,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当年红军游击队活动过的地方,虽然历经风雨洗礼,但仿佛仍能听到先辈们坚定的脚步声和激昂的呐喊声。村里的老人们,时常会向晚辈们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血脉中传承下去。东交口村,这个从战火中走来的村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它宛如一颗闪耀的红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山西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