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名村名企

    老区村史家村 双英烈鲜血铸就的红色地标

    红色山西网  2025-06-03  浏览:3826

    夏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举与奋斗。中条山麓,作为夏县的天然屏障,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在革命岁月中成为抗击侵略者的坚固堡垒。史家村,就镶嵌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闪耀着革命岁月的璀璨光芒。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的热血浇灌出信仰之花,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特色产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出文明乡风,共同勾勒出史家村“红色铸魂、产业富民、文化润心”的立体画卷。

    红色血脉:两位英烈铸就精神丰碑

    史家村的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两位革命英烈的不朽传奇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灯塔。

    杨德山:铁血队长的抗日壮歌 杨德山是中条山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先锋”。1937年,他担任夏县三区牺盟秘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十二月事变”后转入地下斗争。1941年,他奉条西地委指示,深入裴介、埝底等地,智缴地主、汉奸枪支,组建起百余人的中条山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并任支队长。 1941年的一个寒冷冬夜,杨德山带领着刚刚组建的中条山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悄然潜入敌军据点。他们行动迅速,如神兵天降,一举缴获了敌军的大量武器装备。战斗结束后,杨德山站在山头,望着东方的曙光,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深知,这场战斗只是抗日战争的冰山一角,但每一个胜利都将汇聚成最终的胜利。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率部与日伪军展开30余次战斗,多次突袭据点、截击粮道,以灵活战术痛击敌军。1945年,十支队编入太岳军区58团,杨德山任团长,却因长期积劳成疾,于同年10月病逝,年仅27岁。如今,他的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碑文中“生为民族生,死为民族死”的镌刻,成为后人追思的精神坐标。受其感召,史家村及周边村庄数十名青年投身解放战争,跟随大部队南下,用青春和热血续写革命荣光。

    李子合:拄拐书记的信仰之光 作为夏县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县委书记,李子合(1901-1936,又名李丙修)的革命历程堪称“钢铁意志”的缩影。他出身贫寒却志存高远,17岁考入夏县第一高小,1920年因痛斥校长之子欺凌同学、愤而搏斗被运城省立二中开除,却从此埋下反抗强权的革命火种。1923年考入太原省立一中后,他接触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经王鸿钧介绍入党,成为夏县早期党组织奠基人。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他作为学生代表组织太原学界罢课游行,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同年,因患骨髓炎截去下肢,仍以双拐为“武器”继续战斗。1926年奉党指示返乡后,他在庙前镇开办书店,以贩卖进步书刊为掩护,向农民宣讲马列主义,并深入柏塔寺学校发展校长任子元等党员,将该校转化为革命人才培养基地。 1935年,他在家乡史家村发起“烧契约运动”,组织贫苦农民焚烧地主剥削文书,震动全县。1936225日,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高官利诱,甚至在刑场用小刀“凌迟割肉”逼供,他却昂首高呼:“我就是共产党员李子合!共产党人杀不完!杀了我,还有后来人!”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1936225日,李子合被捕的那天,天空阴沉,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敌人将他押到刑场,用尽酷刑,试图从他口中榨取一丝有用的信息。然而,李子合始终昂首挺胸,坚定地高呼:“我就是共产党员李子合!共产党人杀不完!杀了我,还有后来人!”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震撼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如今,李子合的革命事迹被收录于《夏县革命史》,他当年创建的党支部旧址已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点。他用生命诠释的“拄拐亦能走天下,残躯不坠报国心”精神,与杨德山的抗日壮举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史家村“铁血铸魂”的红色地标。

    产业新貌:特殊小气候下的“杏福密码”

    史家村不仅是红色热土,更是“果香四溢”的产业新村。依托庙前镇党建引领的农业结构调整,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早杏经济”。

    地理优势催生“早熟红利” 史家村位于庙前镇政府东3公里,由后沟、上史家等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371238人,耕地2900余亩(含700亩退耕还林)。因地处中条山余脉与史家河交汇处,形成暖湿小气候,这里的金太阳红杏比周边产区早熟10-15天,每年5月中下旬即可上市,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全村桃、杏种植面积超1500亩,其中金太阳红杏达2000余亩(133公顷),年产优质鲜杏超300万斤,成为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庙前镇党委推动“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史家村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和“互联网 + 农业”销售渠道。每到丰收季,村头的“红杏收购点”车水马龙,电商直播团队现场带货,鲜杏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太原、西安等城市,亩均收入突破5000元。村民们还将杏林与红色旅游结合,开发“采摘 + 红色研学”线路,让游客既能体验“尝鲜摘杏”的乐趣,又能在杨德山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红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传承”。 如今的史家村,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清晨,村民们在果园中忙碌,精心照料着每一棵果树。午后的阳光下,电商直播团队在村头的红杏收购点架起设备,热情地向观众介绍着史家村的特色红杏。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新时代的致富篇章。

    文明底色:从史前遗址到德孝典范

    史家村的魅力,既在于红色记忆与产业活力,更在于千年文脉与当代文明的交织共生。

    史家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印记 村东史家河北岸的史家遗址,是史家村文明史的“时光胶囊”。这片28万平方米的台地遗址,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红陶黑彩盆、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夹砂灰陶鬲等文物,印证了5000年前先民在此农耕定居的足迹。1985年,遗址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如今虽荒草掩映,却默默诉说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卫忠亲:新时代的德孝标杆 在史家村,“忠孝两全”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是鲜活的当代实践。农家妇女卫忠亲的故事,感动十里八乡:1995年,丈夫张茂荣因股骨头坏死致残,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白天务农打工,夜晚照料丈夫,2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2011年婆婆瘫痪后,她更是“双挑重担”,每天为婆婆喂流食、翻身擦身,六年如一日精心护理,让婆婆未生一次褥疮。她用瘦弱双肩扛起“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被村民称为“最美媳妇”,其事迹被黄河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成为史家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 在村里,邻里互助的场景也随处可见。每当有村民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质朴的乡情,如同史家村的红色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成为村里最温暖的底色。

    未来展望: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华章

    如今的史家村,正以“红色名村”建设为契机,描绘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未来,史家村将以“红色名村”建设为契机,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我们计划修缮杨德山烈士陵园,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同时,我们将扩建红杏种植基地,引入先进的深加工生产线,开发杏干、杏酱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史家遗址和德孝文化,规划“史前文化探秘 + 红色研学 + 田园采摘”旅游线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这片浸润着先烈热血的土地,正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阔步前行,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乡村发展蒸蒸日上。史家村的故事,是无数中国乡村的缩影——既有苦难辉煌的过去,也有生机勃勃的现在,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当我们漫步在杏林小道,远眺烈士陵园的红旗,触摸遗址的陶片,聆听卫忠亲的事迹,方能真正读懂:何为“红色基因”,何为“乡村精神”,何为“中国力量”。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