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报道

    吊红柿子满枝桠,绘就乡村增收新图景

    —— 聚焦夏县同心村的 “柿” 业致富路

    红色山西网  2025-10-25  浏览:3876

    夏县尉郭乡同心村,地处中条山北麓、涑水河畔,全村共 210 860 人,耕地面积 1200 余亩。过去,村里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玉米、小麦占了耕地的绝大多数,产业结构单一,一亩地年收入仅千把块,遇到旱涝灾害还可能亏本,村民增收渠道狭窄,不少年轻人无奈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村 “两委” 立足本地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反复考察调研后,将吊红柿子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如今,全村吊红柿种植面积达 600 余亩,占耕地面积的 50%,年产量超 120 万斤,成了远近闻名的 “柿子专业村”,2024 年更是凭借蓬勃发展的柿子产业登上央视 13 台《新闻直播间》,让这份乡村特色经济成果走向全国视野。

    一、丰收图景:红果满枝映田园,采收运输忙不停(含央视聚焦场景)

    十月下旬的同心村,秋阳正好,210 户村民的果园里,两米多高的吊红柿子树枝繁叶茂 —— 这片热闹的丰收场景,正是 2024 10 28 日央视 13 台《新闻直播间》镜头聚焦的画面。在央视报道中,橙红如小灯笼、浅黄似琥珀的吊红柿挂满枝头,两种色泽交织在翠绿枝叶间,被形容为 “铺在山间的红黄锦缎”,微风拂过,果实轻晃,丰收气息扑面而来,让全国观众直观看到了同心村的 “柿景” 之美。

    微信图片_20251025065853_32_2.jpg

    丰收图景

    “趁着这几天天气好,得赶紧把果子摘完,不然遇上下雨就麻烦了!” 果农王建国踩着高凳采摘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央视镜头里。他左手扶枝、右手持特制弧形采摘剪,“咔嚓” 剪下的饱满柿子,稳稳落入垫着软布的竹筐 —— 这处细节被央视记者特别捕捉,解说中提到 “果农们用细心保护果实品质,为后续销售打下基础”。不远处,王建国妻子在临时分拣台按大小、色泽分类柿子的场景同样上榜:优质果装入印着 “夏县吊红柿” 的纸箱,将发往外地;普通果单独装筐供应本地,分工有序的画面,展现出同心村采收环节的规范化。

    田间地头二十多位村民各司其职的 “丰收交响曲”,更是央视报道的重点片段。年轻村民攀梯摘果、年长村民整理挑拣、众人合力抬筐运果的画面,搭配着剪刀剪果、竹筐碰撞的清脆声响,被央视解说为 “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劳动图景”。而村口临时收购点,三辆 “生鲜冷链” 货车等候的场景,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同心村柿子 “产销衔接” 的高效:收购商张老板带着工人核量计数的镜头里,他提到 “连续 5 年定点收购,今年订单加量 20%” 的话语,通过央视传播,让 “同心吊红柿口感脆甜、耐储存” 的优势广为人知。

    村民们的 “保鲜秘诀” 也获央视点赞:泡沫箱分层垫软纸、放冰袋密封的包装方式,被解说为 “农户们主动适配长途运输需求,让新鲜柿子能直达全国消费者餐桌”。据村党支部书记李向阳在央视采访中介绍,采收期内同心村每天外销 8000 10000 斤柿子,远销十多个大城市 —— 这组数据通过央视平台发布,不仅提升了同心吊红柿的知名度,更让 “小柿子撬动大市场” 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二、产业崛起:从零散果树到 “致富支柱” 的蜕变(呼应央视 “金钥匙” 定位)

    “如今让村民增收的吊红柿,十年前只是房前屋后的零散果树”—— 央视报道中这句开篇语,精准概括了同心村产业的蜕变。正如《央视聚焦夏县同心村:吊红柿子成‘金钥匙’,解锁乡村经济增收新密码 》主题所指,同心村的吊红柿产业,正是打开村民致富门的 “钥匙”,而这把 “钥匙” 的锻造,始于村 “两委” 的精准定位与持续发力。

    (一)选种定方向:找准适配本地的 “好品种”(央视提及的 “选种智慧”)

    央视报道中特别追溯了 2014 年的关键转折:时任村支书李向阳带领 “两委”、党员代表赴陕西富平、山东青州考察的经历,被解说为 “乡村产业发展中‘走出去找路子’的典型案例”。报道详细介绍了吊红柿脱颖而出的三大优势 —— 适配黄土气候、口感符合消费喜好、耐储存便于远销,还提及 “试种 2 亩观察两年” 的细节,强调 “同心村不盲目跟风,用科学试种确保品种适配性”,这正是 “金钥匙” 能打开市场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25065854_34_2.jpg

    丰收图景

    (二)技术作支撑:让农户 “会种” 更 “种好”(央视点赞的 “技术赋能”)

    山西省农科院专家驻村指导的场景,登上央视画面时,解说特别提到 “专业技术为产业保驾护航”。春天教 “开心形” 修剪、夏天推生物防治、秋天讲采收储存的技术细节,搭配技术服务队成员手把手教村民王丽娟剪枝的镜头,让 “技术从纸上落到田间” 的过程直观呈现。王丽娟从 “剪错枝急哭” 到 “亩产 2200 斤、优质果率 90%” 的转变,被央视作为 “技术赋能农户” 的典型案例,印证了 “金钥匙” 需要技术打磨才能更锋利。

    (三)金融解难题:为产业发展注入 “活水”(央视关注的 “保障力量”)

    夏县农商银行 “柿农贷” 的支持,也被央视纳入 “产业保障体系” 报道。村民赵建军在央视采访中,讲述了 2023 年靠 2 万元贷款扩种果园、年增收 3 万多元的故事,他那句 “有了贷款,敢想敢干了” 的朴实话语,生动诠释了金融支持对农户的意义。报道中还公布了 “38 笔贷款、126 万元金额、帮助 15 户扩种” 的数据,解说强调 “金融活水让‘金钥匙’有了撬动产业扩大的力量”,呼应了 “解锁增收密码” 的主题。

    三、价值延伸:探索多元路径,提升产业附加值(深化央视 “解锁新密码” 内涵)

    “光卖鲜果不行,要延长产业链、提附加值”—— 村 “两委” 的这个思路,与央视 “解锁乡村经济增收新密码” 的报道方向高度契合。正如央视所指,同心村不仅靠柿子卖鲜果,更在深加工、品牌化、电商化上找新路径,让 “金钥匙” 能打开更多增收之门。

    深加工探索中,村民王建国自家院子里的小型柿饼晾晒架,被央视镜头记录。他演示的 “削皮 — 晾晒 — 揉捏 — 定型” 制作流程,搭配 “一斤柿饼多赚 10 元” 的收益对比,让 “延伸产业链能提收益” 的道理更易懂。央视解说中提到 “农户从‘卖鲜果’到‘做加工’,是产业思维的升级”,肯定了同心村在附加值提升上的尝试。

    品牌化建设的成果,通过央视传播进一步放大。“同心吊红柿” 商标的注册、专属包装的设计(印果园风景和营养介绍),以及《品质分级标准》的制定,在央视报道中被解读为 “乡村特色产品从‘无牌’到‘有品’的跨越”。收购商张老板在央视采访中提到 “有品牌后每公斤多卖 0.5 元”,用实际数据证明品牌化是 “解锁高价值市场的新密码”。

    电商渠道的拓展,更是央视关注的 “新动能”。年轻村民李媛的抖音直播间画面,出现在央视报道中:她分享采摘日常、直播卖货的场景,搭配 “每场卖 200 多斤、卖到海南” 的成绩,被解说为 “年轻人用新媒体为乡村产品打开新销路”。报道中提到 “电商占总销量 15%” 的数据,印证了 “线上线下结合,能为增收密码添新维度”。    四、民生温度:小柿子串起 “共富路”(践行央视 “增收新密码” 的民生本质)  “吊红柿产业始终扎根助农增收核心”—— 这是央视报道中对同心村的核心评价,也正是《央视聚焦夏县同心村:吊红柿子成‘金钥匙’,解锁乡村经济增收新密码 》的民生落点。一颗柿子串起的 “共富路”,在央视镜头下充满温度。

    “两委” 搭建的 “销售对接平台”,被央视称为 “农户的定心丸”。2023 年疫情时,党员志愿者成立 “销售服务队”,直播卖货、对接本地商超的画面,在央视报道中被反复播放。解说提到 “120 万斤柿子全部卖出,无一户滞销”,并引用王建国 “收入比往年多 10%” 的感言,证明 “金钥匙” 能为农户抵御风险、保障收益。   对脱贫户和低保户的特殊帮扶,更是央视关注的 “共富亮点”。免费提供种苗、一对一技术指导、收购时每公斤多付 0.2 元的举措,搭配脱贫户赵大爷 “种柿年收入 1.8 万,日子有盼头” 的采访,被央视解说为 “不让一户掉队,让产业红利覆盖全村”。这处细节,让 “解锁增收新密码” 的内涵从 “增收” 延伸到 “共富”,更贴合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

    如今,央视报道的效应仍在持续:通过央视曝光,同心村收到了更多外地收购商的合作意向,“柿子采摘游” 也逐渐兴起,周末有周边游客来体验采摘、购买柿饼,带动农家乐增收。正如央视报道结尾所言:“同心村的吊红柿,不仅是水果,更是解锁乡村经济的‘金钥匙’,未来还将打开更多致富新可能。” 这颗小小的柿子,正带着央视赋予的 “光环”,让同心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