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报道

    南文村:红色传承引领乡村蝶变

    红色山西网  2025-10-14  浏览:3778

    在万荣县汉薛镇,有一个名叫南文村的革命老区。这里曾是稷王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如今,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南文村正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动力,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振兴,努力实现从革命老区到新时代乡村典范的华丽转身

    革命历史铸就精神丰碑

    微信图片_20251014102432_17_2.jpg南文村精美小公园

    南文村位于万荣县县东的稷王山西麓,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道路阡陌,梯田层层,树木茂盛,环境幽静,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许多地下组织机构都曾驻扎在此地,南文村素有“汾南的小延安”之称。当时,稷王山地区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南文村村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今年 84岁的王养德:那时候,日本鬼子经常来村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我们的先辈们没有被吓倒,他们遵照党组织的指示,悄悄联络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和鬼子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据史料记载,包括南文村在内的十里文村抗日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参与伏击日伪军、破坏敌人交通线、夜袭鬼子炮楼等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时,村民们还积极为八路军送情报、送物资,掩护八路军伤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南文村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参军入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南文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地、红色文化村。村里建立212旅反顽抗日誓师大会遗址纪念碑和五人遇难纪念碑,彩绘红色墙画120平方米,制作反映稷王山抗日根据地、党的基因在文村、根据地武装力量、山西新军212旅、汾南血债反击战等内容的永久性红色版面8,整理了大量的革命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并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故事讲述、邀请老党员讲党课等形式,向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20171226是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纪念日,南文村群众自发捐款,为毛泽东主席塑像一尊并举行了隆重的毛主席塑像落成揭幕仪式。之后,每年的毛主席诞辰纪念日都有周边乡村的党员和群众及青少年来这里瞻仰毛主席塑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我们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习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做出建设新时代应有贡献。南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建勋说,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生态宜居绘就幸福画卷

    微信图片_20251014102433_24_2.jpg南文村王战杰抚摸自己的爱牛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南文村也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走进南文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村里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了对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巷道硬化、周边绿化、环境美化、全村亮化,打造了村中游乐园,建立了两个休闲凉亭,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的环境可差了,尘土飞扬,垃圾乱倒,污水横流。村民王益民赞扬说,现在好了,村里天天有人打扫卫生,垃圾也有专人清理,环境干净整洁,住着舒服多了。

    南文村还建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平常吃饭有15人,最多时可达30多人,每人每天只掏10元钱,一日三餐不重样,肉奶蛋菜变着花样吃。71岁的王克强高兴地说:“日间照料中心可好哩,婆婆在周边村打零工,儿子儿媳出外打工,我因患脑溢血留守家中,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吃得好、吃得饱,家人都很放心。”

    走进村民王月岗的家,窗明几净,院落亮敞,厨房设施现代化,房间摆放整齐有序,一看就是个文明幸福的小康之家。王月岗全家5口人,81岁的母亲在家安幸晚年,儿子在解放军这个大家庭服役9年,获得军功章一串串,立功喜报频频传.儿媳打工不少赚钱,回家常把奶奶和父母孝敬。王月岗与妻子解竹敬在家主要耕种12亩地,种植药材、果树和花椒,每年收入4万余元。王月岗还利用农闲时间到周边村帮助农户搞装潢,年收入可达2万元。

    当笔者见到王月岗时,他骑着摩托车刚从生蕃村帮人搞装潢回来,风尘仆仆的他满脸笑容、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村里宜居环境好,家庭和睦万事兴,咱这好日子还长着哩!”

    多元发展激发经济活力

    微信图片_20251014102433_25_2.jpg南文村王重钟香菇基地的员工采摘新鲜香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南文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多元化农业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南文村共有637户,2240口人,总耕地8840亩,其中,种植小麦2000多亩,玉米3000亩,双季槐500亩,苹果700多亩,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

    南文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了苹果、花椒、双季槐等特色种植产业。村里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以前该村种苹果各自为战,品种杂乱、技术落后,产量和质量都不高。现在有了合作社,我们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管理,苹果的品质好了,价格也上去了,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许多果农伸出大拇指为村两委点赞。

    组建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李武军是村里众所周知的能干人,他虽然已经71岁了,但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他耕种110亩土地,经营两台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深翻犁等农机具一应俱全。除耕种好自家土地外,还为乡亲们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种植业主要进行玉米、药材轮作倒茬,年收入10多万元。农机服务也有一笔可观的收益。今年春天,他父子俩开两台拖拉机为村民播种玉米,最多的一天毛收入达到5000多元。

    山里人种植玉米比较多,秸秆养牛一举多得。王战杰就是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规模养牛业。目前,他养殖的西门塔尔良种牛存栏达180多头,实行自繁自育,稳步发展。每年繁殖60多头牛犊,出栏60多头肉牛,收入50多万元。牛粪售卖还可收入3万元。王战杰逢人便说:“如今政策好,只要你肯努力,不愁挣不到辛苦钱。” 

    在万荣县,种植香菇是农业生产中的新兴产业,全县已形成磅礴发展之势。身居深山的南文村也急起直追,村集体于去年建起11个出菇大棚,承包给两户村民经营。今年54岁的王重钟,承包了7个大棚,新上香菇41000棒,9月份第一茬香菇已经上市,预计到明年4月份可出4茬香菇。虽然目前香菇市场行情不太看好,但他很有信心:“香菇管理关键要精准控制好温度、湿度,科学调控通风透光。”王重钟表示,“我一定要结合稷王山区的气候特点,探索适合当地种植香菇的技术要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如今的南文村,在红色基因的引领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然而,南文村党支部、村委会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村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万荣县老促会 王成林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