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玛瑙映红振兴路 多元发展绘就共富新篇
金秋时节,阳光洒在晋南大地,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上牛村的 550 多亩山楂种植基地,正被一片热烈的 “中国红” 包裹。漫山遍野的山楂树宛如披上红绸,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像一串串玲珑剔透的 “红玛瑙”,将树枝压得微微低垂。秋风拂过,清甜的果香混着枝叶的沙沙声在田间流转,农人们穿梭林间的身影、满载果实的运输车辙,共同铺展开一幅 “硕果满枝、农忙丰收” 的乡村振兴画卷,每一笔都写满生机与希望。
喜获丰收
这座飘着果香的村庄,还藏着一段厚重的红色记忆。村域内的堆云洞,青砖黛瓦间留存着千年道教香火,殿宇错落有致,古柏苍劲挺拔;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被誉为 “晋南革命摇篮” 的红色圣地 —— 上世纪 30 年代,中共河东特委曾在此秘密扎根,在隐蔽战线培育革命力量,让红色火种在晋南大地燎原。如今,山楂园里的 “红玛瑙” 与堆云洞的红色基因隔空呼应:一边是挂满枝头的 “增收希望”,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一边是代代相传的 “精神根脉”,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两种 “红色” 交织相融,勾勒出上牛村独有的振兴底色。
喜获丰收
走进种植户李银恒的山楂园,丰收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四五十名工人分散在果树间,动作娴熟又麻利:有人踮起脚尖,轻轻握住果串一拧,红彤彤的山楂便落入竹篮;有人弯腰将鲜果整齐码放,竹筐很快堆成小山;还有人合力抬起满筐山楂,稳稳装上运输车,车轮滚动间,满是丰收的喜悦。“你看这山楂,个头这么大,颜色红得发亮,今年准是大丰收!” 村民张银萍手上不停,脸上却笑开了花。她每年山楂季都会来果园务工,“离家就几分钟路,既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和老姐妹们唠唠嗑,这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坦!”
作为村里的山楂种植大户,李银恒对自家果实的收成了如指掌:“我们种的是‘大金星’品种,果肉厚实、酸甜适中,每年 10 月 10 日到 20 日是集中采摘期,这几天大家都在抢时间收果,生怕耽误了好行情。” 他笑着算起账:单个工人一天能采 800 到 1000 斤,仅他的果园,每天就能采收 3 万到 4 万斤山楂。更让他安心的是村里搭建的 “鲜销 + 深加工” 多元销售网:“一部分鲜果当天采摘当天发往市场,满足消费者对新鲜的需求;大部分送到加工厂做成冻干山楂,保留原汁原味;剩下的还能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汁,从鲜果到零食再到饮品,全产业链覆盖,根本不愁卖!” 如今,上牛村的山楂不仅走进了兰州、西安、山东、北京的商超,还远销东北三省,“冷链车当天出发,48 小时内就能到消费者手上,新鲜度有保障,订单一直排到下个月。”
从过去 “几户零散种,收成看天气”,到如今 “全村抱团干,致富靠产业”,山楂早已成为上牛村的支柱产业,成了村民口中的 “增收金果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东民拿起一颗山楂,语气坚定:“目前全村 550 多亩山楂园覆盖了 80 户村民,不管年景好坏,每亩年收益都能稳定在 6000 元左右,比种粮食强多了。” 眼下正值采收关键期,他还有更大的规划:“我们计划再扩种 500 亩,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一起靠这颗‘小红果’挣大钱。”
产业要想长久旺,配套设施必须跟上。为了解决山楂储存难、销售难、村民就业难的问题,上牛村党支部创新推出 “党小组建在村事上” 模式,依托产业就业党小组主动对接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去年,总占地 2000 平方米的保鲜库顺利建成投用,4 个冷库加起来能容纳 1000 余立方米货物,就像给山楂装上了 “保鲜时钟”,有效延长保鲜期,让村民能错峰销售、提效增收。如今,村里的水果流水线加工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建设,钢筋水泥间能看到未来的忙碌景象 —— 投用后,车间年吞吐量可达 3000 余吨,还能带动 80 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工作。
“建冷库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让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 李东民站在保鲜库前,望着远处的山楂园,眼中满是憧憬,“接下来,我们还会争取农产品收购点、面粉加工厂等项目,一步步完善产业链,让村民不仅能种好山楂,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加工、销售。” 未来,上牛村会继续围绕山楂产业做深做透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让这颗不起眼的 “小红果”,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 “大引擎”,带着村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如今的上牛村,变化一天一个样:山楂树成了 “摇钱树”,每年给村民带来稳定收入;堆云洞成了 “活教材”,红色旅游渐渐起步,吸引游客来感受革命历史;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茶余饭后讨论的不再是 “怎么省钱”,而是 “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从 550 亩山楂园的丰收,到红色旅游的探索,再到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上牛村用实际行动证明:哪怕是小乡村,只要立足自身资源、找准发展方向,也能走出大振兴的路子。
作者: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