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冬阳催我觅小巷 一缕书香飘满屋

    ——拜望池茂花先生

    红色山西网  2024-12-23  浏览:7484

    池茂花先生是山西朔州人,新华社高级记者,从军16年,1980年转业到新华社,长期从事新闻采访,多次参加重大事件报道,采写、拍摄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并多次获奖。出版过《中青年记者经验谈》《春雨应时来》《龙腾虎跃》《唤醒沉睡的黄土地》《跷跷板上的梦》《池茂花摄影作品》《琼崖梦影》《三晋古塔》《中央关注着山西》《太阳恋曲》《警钟》《阳光下的罪恶》《澳洲印象》《当代花木兰——王九焕》等。累计发表作品1200多万字,新闻摄影作品千余幅,新华社记者池茂花的新闻人生上中下三册。

    池茂花是我们从事文秘工作的前辈,他有思想、有业绩、有功底、有德望,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和池老师早有联系,还加上了微信,我们经常互致问候,我写的文章发表后,通过微信发给他,请老师指点迷津。

    一次,我们朔州老促会宣传部长王汉平同志见我说,他去拜访池老师,说起我写的散文集,池老师捎话想要我《青春的浪花》散文集。20241119日,池老师给我发微信:“友夫好!有空到我住处聊聊,送书给你,来前电话联系,我下午在,家在北苑小区82号。”

    下午我正准备去,突然我们的姨姐夫杨德春来电话要来我家,给我送来院子里种的玉米刚掰过皮磨好的玉米面,他原来是山阴县北周庄中学的语文老师,是老牌师范毕业,对文学很有研究,我们交往深的原因也是能谈在一起。于是我和池老师说,只能再抽空去拜访了。第二天午饭后,下午3点,我估计池老师午休应该起来了,我找到北苑小区他的家,这是一个独户小院,上房是三间二层小楼,南房一层窗户向阳开着,靠东是两扇红漆大门,对面是北新小区的小广场。当我按响门铃,一个精神矍铄,身材直板板老太太开了门,我想这应该是池老师的老伴了。她开门问我找谁,我说清来意是池老师约我来的,于是老人领着我径直走到上房。我换好拖鞋,小心翼翼推开门,只见池老师刚刚午休起来,他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头发夹长些许白发,看上去七十五、六,根本不像是年已81岁的老人。他拉着我的手,边向老伴介绍,边说:“咱们到南面书房吧!我在书房早已经给你装好我出版的《池茂花的新闻人生》上、中、下三册了”。

    进了他的书房,阳光从南面窗户斜射进来,虽然已到冬天大雪节令,书屋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亮堂和温馨,可像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他像见了人生知己一样,乐乐哈哈,我也不像是从未谋过面的那样拘谨,有说有笑地来到他的“三味书屋”。书房不算大,靠西面墙的书柜摆满了各种各样书藉,迎门放着一张写字台。池老让我坐下,给我沏好茶,毫无避讳地和我拉起家常,聊到人生和写作。他说:“他们老俩口一年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二女那,三分之一时间在太原大女家,三分之一时在老家朔州,这不是刚从北京回来,前天还参加秦晋文个人书画展活动。”我说已经从新闻看到老师活动了。

    我第一次看到池茂花老师的长篇通讯是在1983121日,那是他以人民日报社记者身份和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合写的长篇通讯《新来的市委书记——王建功》,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81年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怀仁组织部工作,王建功任怀仁县委书记期间,培养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当时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是建功书记选拔培养起来的,建功在任期间,怀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建功书记因工作业绩突出,调任朔县县委书记不到一年,升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来从团中央回山西先任阳泉市委书记,198347日调任太原市委书记。建功书记在怀仁的干部和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怀仁的干部和老百姓至今都非常怀念他。正是这个原因,池茂花在怀仁干部群众中,特别在我们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都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

    我们和池老师见面是在上世纪即1985年春天,那是一个温柔的春风伴着细雨滋润着嫩苗、催唤着百花盛开的季节,怀仁县在绿化、美化、香化的城市建设中,更显得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了。当时,我在怀仁县委组织部工作,一天上午,县委办通知机关文秘人员在五楼会议室开会,我们起早去了会议室,不一会儿会议室已挤满了人,没有座位的同志就站在会议室墙两旁。一会儿,县委书记熊希亮陪着一位年轻潇洒、精气神十足的同志来到会场,只见这位身材不很高带着白边近视镜子、两眼炯炯有神的年轻人,面带微笑向与会同志挥手致意。书记携手与他坐在主席台上,向与会的同志介绍了他,后来我才进一步了解了池先生的为人、写作和知名度。县委熊书记介绍池茂花老师后,邀请他给我们机关这伙年轻人,讲讲如何写好材料,做一名优秀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我迄今仍清晣地记着,茂花老师并未作充分的准备,也没带任何发言提纲,凭借着自己的阅历和工作实践讲起,他很谦虚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了三个问题。要深入领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去结合当地实际选题抓角度。新闻报道要抢时间,上面有呼,下面就要有应,题目是新闻报道的眼睛,观点是文章的灵魂;他特别讲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中,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为人民鼓与呼,要带着问题去调研,特别是群众对一些政策或地方政府的工作有不解的或者有怨气的,要从正面研究调研那些解决好的基层党组织的好做法好经验,这都是能受到党报和核心刋物青睐有加的好文章;对那些先进的人物通讯,要深入了解,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他讲到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众多的先进和英雄事迹,去选择精炼到现在的文章,取舍了不少原来写好的内容,而入中学教课书。他也谈到穆青、冯健和周原‌撰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也是经历了这样一种写作过程,这些文章发表后,激励着多少党员干部奋进前行,成为光照千秋的名篇;作为文秘工作者还要一种韧性,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利益蒙蔽双眼,不为人情裹住手足,真正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这样就能逐步走出王阳明所谓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实现第三重境界,使我们放下了对事物本身的执着,专注于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不受限于固定的条条框框,达到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

    我和池老师回忆起这段历史,他深有感触地说,做文秘工作辛苦,当记者更是不易。

    我们还交谈很多有关新闻界的事情,也得知先生194312月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于1963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在部队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79年从部队转业回地方时,他带着在部队时《解放军报》和有关刋物发表的文章,找到新闻界山西籍的老前辈,三次推荐他到报社工作的经过,真是感人肺腑。先推荐他去北京日报社,因进京户口批不下,又给山西日报社总编写推荐信,山西报社同意接收后,茂花先生正准备办人事手续,又打听到山西报社邻居的新华社山西分社也缺人,于是他又返京,老前辈第三次推荐给新华社山西分社,最后转业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工作。说到这里,茂花先生怀着感恩的心情,深有感触地说:“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遇到了新闻界老前辈,他们惜才爱才,没有半点私心地推荐我,是成就我一生的大贵人、大恩人,我将永远铭记这份情义。”

    听了先生的叙述,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代孟浩然曾写过《与诸子登岘山》一首五言律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老一辈新闻界工作者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浩然正气,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工作作风,他们的工作业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特别是对新时代青年人如何写文、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是大有裨益的,对怎样才能干好工作,怎样才能干出业绩,是一部鲜活的人生范例和典型总结。

    时间不觉得已下午五点呀,我看到老师谈笑风生,没一点疲倦之意,可我也不能太劳累前辈啦,我非常感谢池老师赠送我的三本书,带着这难有的精神财富,我恋恋不舍地与池老师握手告别……

    魏友夫 ,男 ,19579月生,山西应县人,先后在怀仁县委组织部、怀仁县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工作。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老区建设网》《山西日报》《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四川党建》《山西支部建设》《先锋队》《朔风》《朔州作家》《塔乡儿女》《1度》等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读《拜访池茂花先生》之后

    友夫同志的《拜访池茂花先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首先叙述了池茂花先生的从业经历、为人处事和精神品格。然后描写了拜望池茂花先生的经过。接着回忆两个第一次。

    首先是第一次看见池茂花先生的文章《新来的市委书记——王建功》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接着是第一次见到池茂花先生本人并聆听他讲写好材料的秘诀的经过。

    接下来是池茂花先生自述年轻时候的一段工作简历和回忆起新闻界山西老前辈关照他事业发展的的感人经历。

    然后是借用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表达对新闻界前辈的崇敬心情,并高度评价新闻界楷模的高超写作水平和为人处事的高风亮节。最后写恋恋不舍地告别离开。

    本文重点突出。重点叙写两件事。一件事是聆听池茂花先生的讲课。这是通过池茂花先生讲写好材料的秘诀来展示他高超的写作水平。比如执行上级指示要与当地实际结合,要深入调查研究,要抢时间等。再比如举最典型的例子:《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还比如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等。

    另一件事是山西新闻界老前辈三次推荐池茂花到报社工作经历。通过这件事集中体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惜才爱才的高尚品德,没有老前辈这个“伯乐”,也不会有茂花这个“千里马”。同时也展示池茂花先生身上体现的感恩心态。这种感恩心态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最值得称颂的优秀品质。本文叙事完整,各个环节交代清楚。还有不见其人,先见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意切。全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池茂华先生的敬仰之情。比如“老师”“前辈”“指点迷津”“感动”“大有裨益”“人生范例”“非常感谢”“精神财富”“恋恋不舍”这些词都很好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表明作者把池茂华先生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真实写照。(原朔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杨福文)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