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人物

    廖梅娃生平事迹:烽火岁月里的巾帼脊梁​

    红色山西网  2025-10-24  浏览:3882

    廖梅娃(1910-1986),出生于山西夏县中留村一个普通农家,幼年时父亲便因病离世,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让她早早养成了坚韧、能干的性格。15 岁那年,经家人安排,她嫁至夏县大侯村,与青年孙雨亭结为夫妻,谁也未曾想到,这场婚姻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更让她在动荡的革命年代,成为了一名 没有组织的革命同志

    革命觉醒:从灶台到 红色堡垒的蜕变

    婚后第二年,孙雨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深夜回到家中,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围坐在一起,压低声音讨论革命形势,绘制农民协会的活动计划,还时常走村串户,向乡亲们宣传 打土豪、惩污吏的革命道理。起初,廖梅娃只是默默站在一旁,为他们添茶倒水、整理杂物,但丈夫眼中的坚定与同志们的热血,渐渐让她对 革命二字有了模糊的认知。

    只有跟着共产党,咱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孙雨亭常对她说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从那以后,她主动承担起 后勤保障安全警戒的重任:每当有同志来家里开会,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大门口,手里拿着针线活,看似在缝补衣物,实则时刻留意着村口的动静,一旦发现陌生身影,就会用咳嗽声或拍打门板的方式发出信号;为应对突发的搜捕,她还悄悄在自家与邻居家共用的围墙上,搭起了一架不起眼的木梯 —— 这架木梯,后来多次帮助丈夫和同志们成功脱险。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白色恐怖席卷全国,孙雨亭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只能回到家乡开展秘密工作。那段时间,廖梅娃的心始终悬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家里的地窖打扫干净,为同志们隐藏文件和武器;深夜里,她还要等所有人安全离开后,才敢熄灭油灯,一遍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即便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只是对孙雨亭说:你放心干,家里有我。

    抗日征程:小脚丈量出的支前路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雨亭被任命为中共夏县临时县委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廖梅娃的生活也随之变得忙碌起来。那时,她家成了抗日志士的 秘密联络点,常有同志冒着风险前来传递情报、筹集物资。廖梅娃总是把最好的粮食留给同志们,自己和家人却啃着掺了野菜的窝头;冬天屋里冷,她就把家里仅有的几床棉被都铺在同志们的炕上,自己则和孩子裹着破旧的棉絮过夜。  1938 年初,日寇大举进犯晋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保护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有生力量,上级决定将队伍从山下转移到中条山腹地。廖梅娃没有丝毫犹豫,带着年迈的公婆、年幼的孩子,跟着丈夫踏上了避难之路。中条山的山路崎岖陡峭,对于从小缠足、有着一双 小脚的廖梅娃来说,每走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行走。她背着装满衣物和干粮的布包,一手牵着 2 岁的女儿,一手还要搀扶着年迈的婆婆,常常走不了几里路,脚上就磨出了血泡。即便如此,她从未落下过队伍,晚上宿在山洞或破庙里,还会主动帮同志们缝补破损的衣物,烧热水给大家泡脚。

    在中条山的日子里,生活异常艰苦,粮食短缺、御寒物资匮乏,但廖梅娃始终想着革命事业。看到游击队的战士们没有被子盖,她悄悄把自家唯一一床崭新的棉被抱了过去;得知村里的贫困户王大爷冬天还穿着单衣,她连夜把为孙雨亭做的棉衣拆改好,送到了王大爷家;有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她就用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草药,一遍遍为战士清洗伤口、更换敷料,直到伤口愈合。不仅如此,她还主动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加入支前队伍:战士们在前线拼命,咱妇女也不能闲着,多做一双军鞋,战士们就能少受点冻;多煮几个鸡蛋,战士们就能多一分力气!在她的带动下,周边村庄的妇女们纷纷行动起来,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响起了纳鞋底的 哒哒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

    守家卫国:废墟上的 母亲铠甲

    1939 年冬天,阎锡山发动 十二月事变,公然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起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中条山区的党组织决定转移到太岳根据地,继续开展抗日斗争,同时动员领导家属暂时返回老家。那个夜晚,窑洞里的油灯忽明忽暗,廖梅娃和孙雨亭相对而坐,眼眶都红了。孙雨亭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哽咽:梅娃,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家里的老人和四个孩子,就全托付给你了。

    廖梅娃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有不舍,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坚定。她强忍着泪水,只说了一句话:你放心,我一定把家里照顾好。对了,能不能把我 14 岁的弟弟廖保家带上?他也想跟着你们去抗日,去打日本人!孙雨亭看着妻子坚毅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临行前,公公拉着两个儿子和廖保家的手,语气沉重却坚定:你们要好好干,不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就别回家!

    就这样,廖梅娃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子,牵着 2 岁的女儿,带着另外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公婆,回到了早已被日寇焚烧殆尽的大侯村。眼前的家园一片废墟,房屋倒塌、田地荒芜,家里没有一粒粮食,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为了让全家人活下去,廖梅娃不得不放下尊严,背着最小的孩子,挨家挨户乞讨。有村民同情她,给她一碗稀粥,她总是先分给公婆和孩子,自己则饿着肚子;遇到不愿意施舍的人家,她也不抱怨,只是默默离开,继续寻找下一户人家。

    开春后,天气渐渐转暖,廖梅娃知道,总靠乞讨不是长久之计。她厚着脸皮,向亲友们借来种籽、犁耙和牲口,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劳作。那双曾经只做针线活的手,因为握锄头、拉犁耙,变得粗糙不堪,布满了裂口和老茧。傍晚回到家,她还要生火做饭、照顾孩子和公婆,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更惊险的是,一天深夜,廖梅娃正在屋里纺线,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小儿子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她心里一紧,扔下纺车就冲了出去,只见一只饿狼叼着小儿子,正准备往院外跑。那一刻,廖梅娃忘记了恐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狼把孩子带走!她张开双臂,挡在饿狼面前,大声嘶吼着。或许是她的勇气震慑了饿狼,或许是饿狼担心拖延下去会有危险,饿狼盯着廖梅娃看了几秒,放下孩子,悻悻地跑走了。廖梅娃冲过去抱住孩子,看着孩子脸上的抓痕和泪水,她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自己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从那以后,她更加坚定了信念:无论多苦多累,都要保护好家人,等丈夫回来。

    为了改善生活,廖梅娃又向邻居借了一些棉花,开始起早贪黑地纺线、织布。每天凌晨,当村民们还在睡梦中时,她家的纺车就已经 嗡嗡作响;深夜,其他人家都熄了灯,她家的窗户还透着微弱的光。织好一匹布后,她就背着布,步行几十里路,去庙前、大洋、埝掌、东张等地的集市上售卖。路上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向路边的店铺讨一碗凉水。用卖布的钱,她买了粮食和农具,一点点修复被烧毁的房屋,让这个破碎的家渐渐有了生气。

    然而,敌人并没有放过这个抗日家庭。一天傍晚,廖梅娃和孩子们刚从地里回家,一群日军和汉奸就闯进了院子,把公公强行抓走。他们逼迫公公写信,叫两个在外抗日的儿子回来,否则就处死他。公公是个正直的人,宁死不屈,始终没有答应敌人的要求。敌人恼羞成怒,对公公严刑拷打,用鞭子抽、用烙铁烫,把公公折磨得奄奄一息,才把他扔回了家。廖梅娃看到公公浑身是伤、昏迷不醒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她四处打听偏方,跑遍了周边的村庄,寻找能治病的草药,每天为公公清洗伤口、敷药、喂饭,悉心照料了三个多月,公公的身体才渐渐好转。

    晚年岁月:平凡中的伟大传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孙雨亭终于回到了家乡,与廖梅娃和孩子们团聚。那一刻,廖梅娃看着丈夫熟悉又陌生的脸庞,多年的委屈和思念化作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此后,他们一家人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廖梅娃也终于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享受天伦之乐。

    但常年的劳累和苦难,早已摧毁了廖梅娃的身体。1984 年,她因脑血管硬化病倒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儿媳韩改正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在县城的工作,回到家里,悉心照料婆婆的饮食起居。每天,韩改正都会为廖梅娃擦身、洗脸、喂饭、按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人问她:你辞掉工作照顾婆婆,不觉得可惜吗?韩改正笑着说:婆婆当年那么苦,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她是我们全家的榜样。现在她老了,我照顾她是应该的。韩改正的做法,不仅让廖梅娃感受到了温暖,更传承了廖梅娃身上坚韧、善良的品质。

    1986 10 26 日,77 岁的廖梅娃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开后,大侯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们自发赶来,有的带着花圈,有的带着祭品,短短几个小时,就有 300 多人聚集在她家院子里,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送行。夏县县直 76 个单位的负责人也专程赶来吊唁,向这位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普通妇女表达敬意。

    远在北京的小叔子孙岳(时任国务院纪检组组长,曾担任周恩来总理的机要秘书),得知嫂子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立即发来唁电。唁电中写道:我嫂子一生坎坷,艰辛备尝,她对家庭、对父母、对子女的贡献比我们都大。她对抗日战争、对革命事业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在艰难环境中彰显了一个华夏女性的高风亮节…… 不管是新标准还是旧标准,也不管是城市标准还是农村标准,我嫂子都堪称楷模!

    孙雨亭也专程从外地回到夏县,站在廖梅娃的灵前,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革命,忍不住老泪纵横。他看着前来祭奠的乡亲们,看着墙上挂着的廖梅娃的遗像,轻声说道:梅娃,你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可以好好休息了。你是这个家的功臣,也是革命事业的功臣。

    廖梅娃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她用一双小脚丈量了革命的艰辛,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一颗赤诚的心诠释了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她是烽火岁月里的 无衔战士,是平凡生活中的 巾帼脊梁,她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