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忠魂 英名耀千秋
——记平遥第一个农村党小组组织者、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学岸烈士
梁学岸
梁学岸,原名梁学禄,1909年出生在平遥县杜家庄村一个小商人家庭。1919年,在平遥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27年,通过本村共产党员陈高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教育,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8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读书。1928年,在祁县中学读书时 ,因领导祁县中学干天明、孙鉴、张德修、扬巨华五位同学进行革命活动,走上街头宣传革命思想,进行罢课,举行游行示威,提出惩办行凶巡捕、释放被捕学生、英日政府向中国民众团体道歉、撤去外国军队、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八项主张,祁县中学校长劝说多次无效,被祁县中学登报开除学籍。1929年,作为共产党进步知识分子,赴驻介休冯玉祥•张仁杰国民党军队部做兵运工作,因其身份暴露,回到家乡仁庄、文水徐家镇任教,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任行健在平遥县长寿村两级小学任教,并以教学为掩护,继续秘密宣传抗日思想,进行革命活动。组建了平遥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北营、长寿学校联合党小组。
1936年下半年,梁学岸被派到文水县任牺盟会特派员。1937年5月,又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到达五寨县。他带领学生宣传队走乡串村演话剧,教唱抗日歌曲,给先进抗日青年带来希望。同年8月,五寨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五寨县动员委员会”,梁学岸被选为主任委员。10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五寨县成立了党的秘密临时县委,梁学岸成为临时县委五人小组成员。期间,梁学岸与程仲一主编了抗战刊物《动员》。
1938年秋,梁学岸任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宣传部长,并先后兼任《抗战生活》《新西北》等报刊总编辑。1940年初,任保德二专署视察员。同年6月,调回五寨,任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任地方游击大队大队长。
1942年8月15日至17日,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杨家坡村召开“夏借秋还”会议。散会后,参加会议的常家坡村公所会计宋邦泰写了一封告密信,叫人送给驻三岔镇的日军头目。日军得知抗日县政府在杨家坡村的情报后,秘密部署军队合围杨家坡。8月18日,驻三岔镇的日军联合旧寨、小河头据点的日伪军,分三路向杨家坡村进发,形成合围之势。梁学岸在官咀村得到敌人出发的情报后,立即通知县政府、公安局的人员向要子水村转移,并派县武委通讯员王娥去崖窑与第五大队联系。直到第二天黎明,梁学岸仍未见到第五大队的影子,毅然决定到崖窑寻找第五大队。当走到卧牛湾的西山梁时天已大亮,只好在山下沟里隐蔽。敌人根据汉奸提供的消息,对卧牛湾附近沟底形成包围。梁学岸得知日伪军从山梁向沟底运动,并逼进县政府隐蔽之处后,当机立断,与公安局长杜国茂指挥人员进行突围。在突围中,贾志中等4人当场牺牲,李治全等人受伤被俘后惨遭杀害,梁学岸身负重伤,左腿被敌人机枪扫断,行动十分困难。他把县政府铜印和文件交给李虎仁埋好,让李虎仁突围出去尽快与第五大队取得联系,自己留下来断后。他咬紧牙关斩钉截铁地说:“我宁肯战死,也绝不让敌人活捉!”李虎仁含泪奔向崖窑方向。梁学岸继续卧地阻击追敌,用最后一颗子弹后自戕而死,时年33岁。日军搜遍其全身,仅得到私人图章一枚、旱烟袋一杆,惊叹“共产党的县长这么穷!”
晋绥边区五寨县县梁学岸同志之墓碑
日军撤走后,根据地军民寻找到梁学岸的尸体,怀着巨大的悲痛将其掩埋安葬。1942年9月17日,晋绥边区《抗战日报》刊发《悼梁学岸同志》一文,向边区军民介绍烈士的事迹。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梁学岸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平遥县老促会会长 郭学礼、梁学岸烈士之孙梁继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