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大讲堂》摄制组一行走进永和县
5月9日《红网大讲堂》摄制组一行,永和老促会会长樊蒲霖、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林、副会长李培宏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
在纪念馆馆长张步军栩栩如生的介绍下,一幅幅波澜壮阔、战斗激烈的红军东征山西的故事以及毛泽东和红军总部转战永和的故事呈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摄制组边听边拍摄。
89年前,永和——这座地处黄河岸边的山城,迎来了毛泽东率领的东征红军,也迎来了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瞬间。历史,在这里竖起又一块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里程碑!
五月的鲜花开满大地,指导组一行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近距离感知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他们坚守信仰的无穷力量。
“从1936年1月26日在陕西延长县召开会议发出东征训令,到5月21日再次来到作出红军东征决策地的瓦窑堡,共117天,红军东征胜利结束。东征期间,在山西境内停留的75天里,毛主席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战斗、生活了15个日夜。”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向指导组介绍,永和县作为红军东征的重要战场和回师西渡的决策之地、指挥中心,意义非凡。
走进纪念馆一号展厅,张步军打开了多媒体视频播放器,随着“抗日反蒋,渡河东征”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诞生背景的徐徐展开,红军东征的历史一幕幕呈现在大家眼前……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面对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为迅速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12月27日,中共中央再次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6年2月20日晚上8点,骤然响起的枪炮声打破了晋陕黄河两岸的沉寂,红军东征渡河战役打响。
渡河东征、大麦郊会议、兑九峪战斗、郭家掌会议、“晋西会议”、发布《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发布红军“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阁山阻击战、回师西渡……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高瞻远瞩,根据形势的发展,将“反蒋抗日”主张变为“逼蒋抗日”方针,扩大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序曲,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之后创建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徜徉在纪念馆内,展板上的文字、图片,展柜内陈列的羊皮筏子、红军衣物、手枪……大量实物图片的串联下,红军东征期间的一幕幕场景在指导组脑海中逐渐拼凑成型、生动再现。
张步军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征精神,2020年6月,该馆进行了重新布展,以实物、图片、题字、像章等1500余件红色革命文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真实地还原了红军东征这段历史。
“在永和,毛主席亲自指挥了山西的对敌斗争,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还亲自指挥了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说起红军东征在永和的历史,张步军滔滔不绝。
红军东征,在永和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唤起了民众。东征期间,永和人民为东征红军捐款1900余银圆、捐粮1540多石,有30多名永和青年参军。其中,坡头乡兰家沟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7人参加了红军。红军回师陕北后,仍有许多永和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
“永和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地方。”走出展厅,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骄傲地对指导组说,毛泽东当年就住在纪念馆东南侧关帝庙旁的窑洞里,也是在那孔窑洞里指挥了红军回师西渡,从此拉开了抗日序幕。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既是‘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也是‘临汾市党史教育基地’。县里把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确定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日后,每年都会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这里开展不同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张步军对指导组说。
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永和的沟沟坎坎间,“红色”跃动,那是一段曾经激荡红色理想、启蒙一场场革命风暴的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也是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
5月9日下午,摄制一行与永和老促会班子成员以及县关工委主要领导就《红色大讲堂》在永和启动仪式进行了认真的对接,永和县老促会、关工委主要领导一致表示:一定按照文件要求推进《红色大讲堂》工作。
作者:永和老促会 李培宏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