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闻
  • 全国老区
  • 山西老区
  • 地市老区
  • 地市老区

    点燃革命热土 促进老区发展

    ——来自朔州市朔城区老区乡村调查

    红色山西网  2024-10-25  浏览:3746

    朔州市朔城区共有107个革命老区村。朔城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按照中国老区促进会“老区乡村行”调研安排,组织力量对全区范围的老区乡村进行调研。

    一、调研办法

       朔州市老区促进会于2024713日召开了贯彻落实全国老促会“老区乡村行”调研工作会议,朔城区老促会会长丁连信,副会长、秘书长李元参加了会议。回来后认真向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做了汇报,区委、区政府对这次调研非常重视,区老促会于2024716日召开了会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并制定了调研方案。并报请朔州市老促会和包区领导市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魏友夫同志同意,并于2024726日召开了朔州市朔城区贯彻落实全国“老区乡村行”调研会议。会上分管副区长赵斌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讲到区老促会作为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对“老区乡村行”调研提出具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全力支持。会议之后朔城区老促会按照方案认真组织区老促会和乡镇分会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老区村进行调研,得到所属乡镇村党委、党支部、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本次调研活动共分8个组,共参与人员100余人,利用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实地调研入村、入户调研、电话、微信等形式。期间,朔州市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魏友夫一行多次下乡指导调研,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

    二、基本情况

    朔城区作为朔州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革命传统。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领导下,朔城区老区乡村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民生改善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区107个老区村,分布在利民镇、神头镇、沙愣河乡、南榆林乡、张蔡庄乡、小平易乡、窑头乡、下团堡乡8个乡镇,各个调研组分别对近10年以来老区村人口、收入、教育、卫生,基建、政府投入,社会投入、群众生产、生活20多个项目进行了调查、了解。

    从深入老区乡村实地调研和取得的数字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获得: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老区村从2013年—2023年之间集体经济有所积累,居民人均收入在5%10%之间,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型产业引进得到推广,利民镇从2013年引进藜麦种植,面积从最初200多亩发展为现在的20000多亩,成为利民镇的龙头产业,神头镇在弘扬马邑文化发展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渔业逐年壮大,水稻种植取得明显的效果,相关产业吸纳老区村民就业2000多人。沙愣河乡发挥地域优势,一半村香瓜和上下沙愣河村彩椒育种,带动了山坡老区村的发展。南榆林乡利用紫金山原始次森林的优势,沿旅游公路,青钟村、芦子坝村、徐村、大莲花等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老区的收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梁地村吸纳政府和社会资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张蔡庄乡、下团堡乡,利用西山优势发展经济林种植和畜牧养殖,增加了老区人们的收入。窑头乡青疙瘩、梵王寺等老区村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大葱种植规模化。梵王寺村对娄烦城古遗址宣传让群众保护。小平易乡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传统玉米种植千亩方成效明显。因地制宜推广线椒种植,奏响村民增收、乡村振兴“椒”响曲,带动了所辖老区村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朔城区老区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国道及省道等交通干线均与老区乡村贯穿全境为老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利民镇、南榆林乡开通两条旅游公路;下团堡乡、张蔡庄乡完善巩固提升西山公路均效果明显,深得老区乡村群众的称赞。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朔城区老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工作,通过制定实施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文物红色文化古迹的监管和安全保护,确保文物和红色文化古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取得很好效果。作为朔城区第一个建党组织的利民镇,在利民驿站建起红色文化室,儿女山、黑驼山红色故事及老一辈革命者的事迹得以传承。张蔡庄乡“十二连城”进行提级修缮,大虫窝村等抗日故事传承铭记。

    (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朔城区老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和活动、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尽管朔城区老区乡村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离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和老区人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仍存在相关问题。

    老区乡村人口移出较多,部分老区村面临人口老化,常住人口较少的情况。

    老区乡村发展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存在投入提升的需求。

    (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五)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迹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需加强。

    对策与建议

    调产业

    1、紧缩玉米面积

    稳住老区粮食生产,稳住老区农民增收,稳住老区农业基本盘,是当前和今后老区乡村农业必须保持的基调。2015年国家取消玉米保护价后,调研反应,玉米价格明显下滑。2014年均价2.1元公斤,2015年、2016年均价分别为1.6/公斤、1.7/公斤、1.62/公斤。2020年以来,玉米均价均达到2元以上/公斤。但投入相对增加。以后通过优中选优达到缩面稳产效果。

    2、扩大土豆杂粮面积。

    1)土豆。土豆在朔城区是每家每户餐桌上的必备菜肴。近年来朔城区老区乡村土豆种植面积较过去有所减少很大一部分农民不种土豆,选择买土豆2015年国家提出土豆主粮战略,近年,朔城区委区政府对老区乡村土豆种植加工十分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朔城区现有大小不等的土豆粉系列加工作坊100多家而且百分之60的土豆淀粉来自河北山东等地植土豆农业条件非常适宜且土豆加工有基础有市场过去城区土豆片厂生产的土豆淀粉和土豆片系列产品深受群众喜爱要加大土豆种植的宣传力度抓住国家土豆主粮化战略的机遇引资建设大型淀粉加粉加工厂和土豆片系列加工厂。带动广大老区农民规模化种植土豆,增加老区农民收入,使老区土豆走出去。

    2杂粮。习总书记在山西调研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山西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地位,要求建设文明优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巩固和提升小杂粮王国的地位。朔城区老区乡村的小杂粮基本保留其绿色优良品种,像绿豆谷子、糜黍、莜麦胡麻黑豆红小豆等品质十分优良,而且小杂粮相对价格较高像绿豆,2016年一级品上门收购11/克,二级品10/克,谷子4/千克,胡麻2.8/千克,豌豆1.8/千克,米薯2.4/千克,黑豆4/千克,高粱1.7/千克。2017年初冬秋末高粱2.3/千克,胡麻3/千克,豌豆2/千克。

    2020年以来,杂粮价格稳中有升。从消费市场和趋势分析,只要做好保质精装深加工,杂粮还是有潜力、有市场的建议要大力号召老区乡村和和平川区群众扩大小杂粮种植,使小杂粮成为老区乡村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土豆和小杂粮和玉米轮茬种植,对解决土地板结、培肥地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发展草木业

    近年来,朔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草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抓,全区推进“粮改饲”、青贮玉米、燕麦草、苜蓿三大牧草种植,取得明显效果2017年全区青贮玉米8万亩,老区村占30%苜蓿2.5万亩,上年留茶0.7万亩,燕麦草2万亩,老区村均占到85%之后逐年上升。老区乡村均占到85%。建议抓住国家对种草补贴的良机。有计划的根据老区乡村牛、羊、驴等牲畜种草的规划,同时深入推进老区乡村规模养殖为重点的健康养殖。

    建设观光农业带

    近年来朔城区委区政府在旅游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旅游收入十分薄弱观光农业深受本地外地游客喜爱在现有观赏采摘的基础上可在广路的化庄村——薛家店村——东小寨村——小坝村——大小待堡村——炉子坝——徐村——大莲花沿线两侧交替种植牡丹芍药虞美人马鞭草薰衣草油菜等开花作物和药材形成美丽的农业观光带小平邑通往神头的几个村路两侧可栽种紫穗槐丁香等观光树种直达海湿地观光园区同时对有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的老区村庄可先试行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引资建完善中心村谁投资,谁有股,谁有产权。比如南榆林乡的大莲花村,形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引资建设的中心村,提升老区乡村品位地位是城里人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花摘果,体验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老区乡村振兴

    这样经过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培育典型,电商促动大户带动,文化推动,对老区乡村干部队伍吸纳大学生、企业青年、新型人才形成梯队,老区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朔州市朔城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