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四大抓手 激活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动能
9 月16日,运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董鹏翔带领调研团队,深入夏县南大里乡——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土地,以该乡南北晋村(运城市老促会产业发展重点帮扶点)为核心调研区域,开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工作。夏县县委副书记秦晓军、夏县老促会会长赵建国及副会长黄运生等市县相关领导全程陪同,共同为老区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红色足迹引路:在缅怀与考察中锚定振兴根基
考察调研
调研行程伊始,董鹏翔一行便来到南大里乡小王村 “河东英雄纪念亭”。伴随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调研团队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鞠躬致敬,聆听当地干部讲述英雄事迹。“每一次缅怀都是对红色基因的唤醒,每一次致敬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叩问。” 董鹏翔在纪念亭前强调,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必须以红色精神为 “根”与“魂,让红色血脉成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考察调研
离开纪念亭后,调研团队直奔南北晋村 —— 此次调研的核心产业帮扶点。在该村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现场,董鹏翔详细询问大棚的建设标准、种植品种规划及技术支持来源。“这个项目能带动多少村民就业?投产后预计每亩产值能达到多少?” 他接连抛出关键问题,乡党委书记张志荣一一作答,董鹏翔对项目进展表示认可,同时叮嘱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后期技术培训,确保项目真正成为村民的 “致富棚”。
考察调研
随后,调研团队来到南北晋村 “河东红嫂王焕娥” 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生动讲述了王焕娥在革命战争年代冒死绣制保护党旗,带领妇女们纺线织布、支援前线、救护伤员,送其丈夫梁福才和儿子上战场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董鹏翔仔细端详每一件展品,不时驻足询问细节。他指出,“河东红嫂” 是极具地域特色的红色 IP,要进一步完善基地配套设施,丰富展陈形式,将红色故事与时代精神结合,打造集教育、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红色阵地,让红色资源从 “静态展览” 变为 “动态体验”,真正 “活” 起来、“火” 起来。
座谈共商良策:在交流与碰撞中明晰发展路径
座谈会
实地调研结束后,专题座谈会在南北晋村会议室召开。会议伊始,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微视频《河东红嫂王焕娥》,短短 8 分钟的影片,让在场人员再次被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为后续交流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
会上,南大里乡党委书记张志荣首先汇报了全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他介绍,近年来南大里乡依托 “红色资源 + 生态农业” 双优势,一方面深耕红色教育,修复提升多处革命遗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质果品种植,打造了 “晋南果蔬之乡” 特色品牌,2024 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较上年增长 8.5%。
南北晋村村长王兵俊则聚焦本村实践,分享了 “红色赋能 + 产业增收” 的具体做法:通过修缮红色教育基地,去年接待研学团队 30 余批次,带动村集体增收 5 万元;同时引入专业农业公司,合作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解决了村民 “种什么、怎么卖” 的难题。“下一步,我们计划围绕‘河东红嫂’品牌,开发红色文创产品,让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增收资本。”
与会人员围绕调研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夏县老促会会长提出,可联合文旅部门打造 “红色研学路线”,将小王村纪念亭、南北晋村红嫂基地与周边景区串联;市老促会相关负责人则建议,在温室大棚项目中引入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监测温湿度、自动化灌溉,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为老区发展汇聚了多元思路。
锚定四大抓手:在指导与部署中擘画振兴蓝图
在认真听取各方汇报与建议后,董鹏翔对夏县及南大里乡前期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夏县立足红色资源与农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振兴之路,尤其是南北晋村 “红色 + 产业” 的融合模式,为其他老区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针对下一步工作,董鹏翔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四大核心抓手,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一、以党建引领为 “红色引擎”,筑牢振兴堡垒
要将高质量党建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选优配强村 “两委” 班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 “党建 + 产业”“党建 + 红色服务” 的特色模式。以南大里乡为试点,培育 1-2 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村,形成 “一点带面、整体推进” 的良好局面,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老区振兴的 “主心骨”。
二、以红色赋能为 “精神纽带”,激活文化价值
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不仅要保护好革命遗址、讲好红色故事,更要推动红色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开发 “红色研学 + 农事体验” 套餐,推出 “红嫂” 主题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体验乡村生活、购买特色产品,实现 “红色引流、产业增收” 的良性循环。
三、以科技驱动为 “创新密码”,提升发展质效
农业产业要告别 “靠天吃饭” 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在温室大棚项目中推广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精准种植;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适合本地气候的优质品种;在红色景区建设中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 VR、AR 技术还原革命场景,提升游客体验感,以科技赋能推动老区发展 “提档升级”。
四、以产业振兴为 “经济基石”,夯实增收根基
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打造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特色产业格局。南大里乡可围绕设施农业、优质果品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果蔬深加工、预制菜等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果老仙谷等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 “红色研学 + 生态观光” 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让产业振兴成为老区群众持续增收的 “稳定器”。 延伸调研寻突破: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座谈会结束后,调研团队还前往夏县果老仙谷景区,实地考察景区开发建设情况。沿着蜿蜒的山路,董鹏翔一行查看了景区步道、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听取了景区负责人关于开发规划的汇报。他指出,果老仙谷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与生态资源,是夏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增长点。要将景区开发与周边村庄振兴紧密结合,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形成 “景区带村、村促景区” 的联动发展模式;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实现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的统一,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此次运城市老促会的专题调研,不仅为夏县南大里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更注入了强大动力。相信在四大核心抓手的引领下,夏县将进一步激活红色基因、做强特色产业,让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夏县老促会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