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人物

    赤色初心照夏县

    ——夏县首任党支部书记李子和的革命征程

    红色山西网  2025-06-11  浏览:3494

    在夏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是谁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点燃了革命的第一簇火种?是谁以钢铁般的意志,带领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答案是夏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子和。他以短暂却璀璨的一生,为夏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其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一、肩负使命:从求学青年到党组织奠基者

    1925 年,在太原省立一中求学的史家村后沟青年李子和(19001936,经王鸿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夏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 年,因腿病锯掉左小腿的他,拖着伤残之躯带着上级指示返回故乡,在庙前开办 利民书店作为革命据点。他以书店为掩护,先后发展任子元、吴忡六等 24 名党员,为夏县党组织积蓄了最初的力量。

    同年 7 月,河东地区党组织恢复者王鸿钧在四辛庄学校召开党员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夏县党支部,李子和因卓越的组织能力与坚定的信仰被推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一任命,标志着夏县革命事业从此有了核心领导力量,而李子和也以 拓荒者的身份,在晋南大地埋下了红色火种。

    二、星火燎原:以支部为核心的革命实践

    作为支部书记,李子和将组织建设与群众运动紧密结合。1927 年春,他在夏县模范学校牵头成立 贫民协会,领导全县农民开展反封建斗争,掀起了夏县早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国共合作破裂后,他转入地下斗争,1928 年徒步南下湖南、武汉考察,1930 年返乡后在史家、吴村等村重建 贫民协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发动群众。

    1935 年深冬,凛冽寒风卷着黄土掠过夏县村落。李子和在油灯下反复摩挲着农民递来的沉重契约,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是百姓被剥削的血泪史。他攥紧拳头,眼中燃起怒火,毅然决定发动 烧毁契约运动。集会那日,史家祠堂前挤满了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农民,李子和举起泛黄的契约,大声疾呼:乡亲们!这些纸片子,吸了咱们几代人的血!今天,咱们要亲手撕碎这枷锁!火把燃起,烈焰腾空,契约在火中蜷曲成灰,映照着农民们激动的脸庞,也点燃了他们反抗压迫的决心。

    1936 年,红军东征的消息如惊雷般传来。得知此讯,李子和难掩心中振奋,连夜在史家后沟自家窑洞里召开支部扩大会议。窑洞内,摇曳的烛火下,参会党员们热烈讨论着如何组织力量、筹备物资,迎接红军到来。可谁能想到,危险正悄悄逼近。因本村地主告密,次日凌晨,县防共保卫团如豺狼般包围了院落。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李子和冷静地将重要文件塞进灶膛,任凭敌人的棍棒如雨点般落下,他始终咬紧牙关,绝不吐露半点机密。

    被捕入狱后,敌人妄图从他口中获取情报,用尽各种酷刑。烧红的烙铁烙在他的皮肉上,鲜血瞬间渗出;竹签钉进手指,钻心的疼痛让空气都仿佛凝固。但李子和紧咬牙关,额头上青筋暴起,怒目而视,硬是没吭一声。敌人见酷刑无用,又以高官厚禄相诱,他却啐了敌人一脸,怒喝道:我李子和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东西!

    就义那天,他被押上刑车。尽管浑身是血、奄奄一息,可当刑车驶过街道,他突然挺直腰板,昂首挺胸高呼:我就是共产党员李子和!杀了我一人,自有后来人!共产党万岁!那声音,穿透了阴霾的天空,震撼着每个夏县百姓的心灵,也让敌人胆寒。他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在禹都大地上书写下最壮烈的忠诚篇章。

    三、精神传承:故居与墓茔承载的红色记忆与时代呼唤

    李子和故居位于庙前镇史家村后沟,背依坡岭、前临史家河,是当地典型的黄土窑洞式民居。这座院落开挖于黄土断崖,前为开阔的院落,后有三孔主窑洞与一孔小窑洞。三孔主窑洞各宽 3.3 米,高 4 米,深度分别达 9 米、10 米和 12 米,窑口设有小门与小窗,洞内土炕、生活区、储物区布局紧凑,见证着当年革命者隐蔽工作的智慧。右侧的小窑洞阔深 4.3 米,仅设门不设窗,通过小洞与中窑洞相连,成为李子和开展秘密会议、保存革命文件的安全之所。

    如今,院内房屋虽已倾颓,但院基与窑洞依然完整保留。中窑洞的供桌上,78 岁的侄儿坚持供奉着李子和的遗像,每逢年节焚香祭祀,延续着家族对烈士的追思。然而,由于缺乏日常维护,窑洞外壁受风雨侵蚀严重,部分墙体出现裂缝;周边邻居陆续外迁,残垣断壁环绕,更显故居的孤寂与沧桑。这座承载着夏县党组织诞生记忆的院落,不仅是李子和革命生涯的物质见证,更是 第一任支部书记精神传承的实体载体。

    李子和烈士牺牲后,家人将他安葬于自家院落背后的坡岭之上,与父亲墓塚相邻。这片坡岭背靠青山,静默地诉说着烈士的英勇事迹。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因后继乏人照料,如今墓茔四周杂草丛生,墓碑也因经年风雨侵蚀,字迹逐渐模糊,曾经庄严肃穆的烈士安息之所,显得荒凉而孤寂 。这座墓茔不仅是李子和烈士的长眠之地,更是夏县革命历史的重要坐标,它见证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为信仰献身的壮举,承载着夏县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追思。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号召下,修复李子和烈士墓地与故居迫在眉睫。它们不仅是对革命先驱的告慰,更能将其转化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 这里承载着夏县党组织从无到有的创业史,铭刻着第一任支部书记 以残躯筑信仰的精神密码,唯有守护与传承,才能让 第一任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他是夏县党组织的 第一个掌舵人,用生命回答了 何为初心;他的故居与坟茔,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激励后人在复兴之路上继续开拓的精神坐标。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