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论坛

    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

    红色山西网  2025-08-30  浏览:4038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2025年8月20日,情景剧《纪念亭下的思念》在红色之城山西兴县首次上演,这部情景剧由兴县老促会牵头策划,根据本土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编剧牛国权先生、导演王莉老师,以及韩建光、梁豆豆、王永强、侯艳芳、白庭彰等演职人员全部来自兴县本地。二十分钟的演出,一句句话语、一幕幕场景,全场观众为之动容,我们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风飞的岁月。

    43ba65f2-24e9-4502-87c5-9d8e3048fb31.png

    文艺演出

    这部情景剧的题材来源于兴县魏家滩镇庙井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20世纪40年代,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丈夫因病去世后独自养育六个儿子,艰难度日,但却充满赤城之心、爱国之情。在民族危亡之际,老奶奶毅然将三儿子送上前线,此时的三儿子不满三十岁,刚结婚不久,在前线的三儿子入了党,又当上了连长,把青春热血融入民族解放事业。“打仗不能认怂” 这句从战场上传回的朴素话语,是三儿子留给家人最坚定的誓言,也是千万抗日将士的精神写照。期间仅探家一次,这一次探家,年仅17岁的五儿子被三哥的英勇事迹打动,最终也走上了参军报国之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责任。1946年,老奶奶的两个儿子先后壮烈牺牲。在卓资、在宁武,兄弟两英勇作战,为新中国的到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三儿子31岁,五儿子年仅19岁,他们用青春与生命共同谱写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壮歌。
          这位母亲与儿子们的故事,是伟大抗战精神最鲜活的体现。母亲“母送子、妻送郎”的无私奉献,正是全民抗战的缩影;儿子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生动诠释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晋绥根据地首府兴县,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兴县,是一座革命之城、红色之城,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八路军120师的主战场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晋绥军民携手并进、艰苦奋斗,为保卫革命圣地延安筑起了坚实屏障。这里的人民虽未走出大山,但淳朴善良,执着爱国。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仅有9万人口的兴县以一己之力为边区4万多名党政军人员提供物资保障,参军过万,牺牲千余人,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抗战精神的底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英雄已逝,荡气回肠,铮铮铁骨,后人传颂。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子嗣,他们的侄子,作为一名在党5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自己退休之后,没有丝毫犹豫拿出用自己退休金积攒起来的十多万块钱,在烈士的墓下,建立了烈士纪念亭。2022年七一建党节,纪念亭落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挽联表达了纪念先烈、启迪后人的鲜明主题。在整个墓地周围种植的50棵松树,是两位烈士牺牲时年纪的总数,以示怀念。纪念亭落成之后,每年的七一建党节,总有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来这里举行纪念仪式,烈士纪念亭成了当地有名的红色教育点,红色基因也在缅怀中代代相传。

    c378d6ab-410e-4bf6-bd24-1bda227a4ab0.png

    赠锦旗

    2022年纪念亭落成,兴县老促会在听说这一感人事迹后,开始着手把这一跨越几代人、相隔近八十年的真实而感人的本土故事宣传出去,于是便牵头策划了情景剧《纪念亭下的思念》。兴县老促会的相关领导不断奔走努力,编剧牛国权先生虽已是古稀之年却多次往返于纪念亭所在地庙井村,情景剧演职人员冒着酷暑反复排练打磨,他们或许并没有最专业的表演技巧,却出色地完成了排练演出任务。2025年8月20日,情景剧演出结束后,当烈士的后人将精心制作的绣有“红色文化展风采,精彩演绎润心田”的旌旗送给剧组时,完成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跨越八十载的精神交接:从烽火年代的捐躯赴国难,到新时代的文化传薪火,抗战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
          山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孕育了不朽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宝贵精神。在晋绥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生产、支援抗战,无数像庙井村母子一样的普通人,用“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骨气,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在百团大战的战场上,八路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2025年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讲好抗战故事,就是要让这些镌刻在三晋大地上的精神丰碑,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时光穿越,英雄永在。情景剧《纪念亭下的思念》浓缩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当我们为烈士的事迹动容时,触动心灵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欢,更为我们找到了为什么能打赢抗战的历史答案。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普通人民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的紧密相连,才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磅礴伟力。情景剧终有落幕,但故事传递的精神力量正在延续。从庙井村母子到建亭者、从兴县老促会到编剧与全体演职人员,从晋绥边区的烽火到新时代的征程,从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奋斗身影到青年一代科技报国的铿锵步伐,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挺立的精神脊梁。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望兴县的故事,纪念亭下的思念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之源。

    作者:芦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