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名村名企

    《刘家庄村志》——一部镌刻乡愁与文明的乡土史诗

    红色山西网  2025-11-15  浏览:3586

    《刘家庄村志》的出版,不仅是山西省闻喜县地方志丛书的重要补充,更是一部以村庄为视角、以历史为脉络、以文化为灵魂的乡土史诗。作为闻喜县革命老区重点村的一部系统性村志,它填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空白,以50万字的厚重篇幅、300余幅珍贵图片,将刘家庄村六百余年的自然地理、社会变迁、产业兴衰、文化传承浓缩于一卷,既是对乡土记忆的抢救性保护,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呼应。本文将从编纂意义、内容特色、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及编纂启示五个方面简作评述,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编纂意义:从乡土记忆到文化自觉的升华

    刘家庄村地处中条山腹地,集矿产资源、千年盐道、古铜冶遗址于一体,是晋南地区历史与文明交织的缩影。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历史记忆的碎片化成为普遍问题。《刘家庄村志》的编纂,正是对这一危机的积极回应。通过系统梳理村庄的地理、经济、民俗与人物,村志不仅为村民“留住乡愁”,更以文字与影像构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座谈会上所言,村志是“根脉的延续”,是唤醒年轻一代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在更宏观的层面,这部村志的出版,呼应了国家关于“加强地方史志编纂”的号召,为县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微观样本。其作为闻喜县地方志丛书之十一,不仅填补了革命老区村的文化空白,更以详实的史料为区域经济史、矿业史、水利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

    二、内容特色:多维视角下的全景式书写

    《刘家庄村志》的编纂突破了传统村志的单一叙事框架,呈现出三大特色:

    特色之一.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村志以中条山地理环境为基底,详细记载了刘家庄作为亳清河流域源头的水系特征、矿产资源分布及古盐道的历史功能。例如,村内2000年前的铜冶遗址与宋代晗口古盐道的记载,揭示了该村在夏商文明与盐铜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香菇种植、铁矿开采等产业的记录,展现了村庄从传统农耕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历程。

    特色之二.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村志既追溯了刘家庄从明代建村至今的行政沿革,也记录了21世纪乡村振兴的实践。例如,晋湾合作社的香菇产业带动村民就业、驻村工作队治理水患的举措,均被纳入村志,形成“以史鉴今”的叙事逻辑。这种动态书写,使村志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发展的“路线图”。

    特色之三.群体记忆与个体叙事的平衡

    编纂团队通过走访村民、整理家谱、绘制民居变迁图,将集体记忆与个体生命史相结合。例如,对古矿洞传说、泉水井神奇现象的记录,既保留了口述史的真实性,又赋予地方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

    三、历史价值:从地方史到中华文明的微观透视

    刘家庄村虽小,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独特地位。村志通过三重视角揭示了其历史价值:

    铜冶文明的重要节点价值

    中条山铜矿带是夏商时期中原王朝的战略资源地,而刘家庄的刘庄冶古矿洞遗址,与绛县千金耙遗址同属该矿带,见证了早期青铜文明的冶炼技术传播与资源控制模式。村志对古矿洞的记载,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实证支持。

    盐道贸易的时空坐标价值

    作为宋代解州池盐东运开封的必经之路,刘家庄的古盐道串联起河东盐池与黄河流域的经济网络。村志通过盐道线路、城门遗迹的考证,还原了古代盐运贸易的盛况,凸显了村庄在区域经济史中的枢纽作用。

    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价值

    尽管村志未详述革命历史,但刘家庄所在的闻喜县作为革命老区,其村志的出版本身即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贡献。通过记录村民在抗战时期的护村行动,或可启发后续研究对本地革命史的深度挖掘。

    四、社会价值: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村志的编纂与发行,超越了文献保存的单一功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引擎

    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赠书仪式等活动,村志强化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建设家乡的热情。这种“以志为媒”的实践,为破解乡村空心化、代际文化断层提供了解决方案。

    赋能产业发展的引擎

    村志对古盐道、铜冶遗址的记载,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依据。例如,村内计划打造的“网红打卡点”与休闲观光项目,正依托于村志挖掘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香菇产业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村庄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借鉴。

    培育文明乡风的引擎

    村志对家风家训、民俗活动的记录,成为培育乡风文明的教材。例如,刘家庄自然村通过“葫芦标牌”展示家规家训的做法助力闻喜刘家庄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符号。

    五、编纂启示:科学性、参与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刘家庄村志》的编纂实践,为当代地方志书写提供了三点启示:

    启示一.科学性与规范性并重  

    编纂团队严格遵循地方志体例,注重史料考证与图文互证。例如,对古矿洞的记载结合了考古报告与村民口述,确保内容“尊重历史,客观真实”。

    启示二.全民参与的编纂模式  

    从编委会成员到普通村民,村志的成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村民共撰”的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

    启示三.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村志虽以纸质形式出版,但其内容可为未来数字化乡村档案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例如,绘制的地理位置图、家谱表等,可转化为数字地图或数据库,助力乡村治理与学术研究。

    《刘家庄村志》的诞生,不仅是闻喜县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乡土文明传承的典范。这部村志其中蕴含的价值远不止于“书写历史”,更在于如何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生产力,让乡土记忆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与文明赓续。

    (),从“记录者”到“激活者”的角色跃迁。

    村志编纂的终极意义,在于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刘家庄的千年盐道、铜冶遗址与红色记忆,若仅停留于纸面,便可能沦为博物馆式的陈列。未来,可通过村志内容延伸出“盐道文化节”“矿冶遗址研学基地”等实体项目,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文旅IP。例如,借鉴浙江松阳“契约博物馆”模式,以村志为蓝本打造“刘家庄乡土记忆馆”,通过VR技术还原古盐道商队往来场景,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化血脉。

    (),从“地方志”到“方法论”的范式突破。

    《刘家庄村志》的编纂经验,为同类村庄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保护路径。其“全民参与、多维叙事、古今对话”的编纂理念,打破了传统地方志的精英化书写范式。建议以此为契机,推动县域内形成“一村一志”工程,建立地方志编纂标准与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可开发“闻喜村志数据库”,将各村志中的盐业、矿冶、民俗等专题资料数字化,既便于学术研究,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

     (),从“文化自救”到“文明互鉴”的视野拓展。

    刘家庄的故事,实则是中国万千村庄的缩影。其村志中蕴含的治水智慧、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深刻呼应。未来可推动跨区域村志比较研究,例如将刘家庄的盐道贸易与徽州茶马古道、晋中驼帮文化对比,提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逻辑。这种研究不仅能提升村志的学术价值,更能为全球乡土文化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刘家庄村志》的出版,标志着闻喜县地方志工程迈入新阶段,但其意义早已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它启示我们:乡土文化不是现代化的对立面,而是孕育创新的土壤;村庄不是历史的终点站,而是文明传承的接力点。当我们在村志中读到明代先民凿井引泉的智慧、读到抗战时期村民守护家园的壮举、读到当代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编年史,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期待这部村志能激发更多村庄书写自身的历史,让每一片土地的故事都在时代长河中熠熠生辉。惟其如此,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让乡土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刘家庄村志》留给时代的最深长启示——文化传承从未终结,它始终在路上。闻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柴振民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