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名村名企

    中条山畔的红色坐标

    —— 裴介村革命与发展纪实

    红色山西网  2025-09-16  浏览:3500

    裴介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南隅一座普通村落,却在中国革命洪流中留下深深印记。1930 年,中共北方局在这里点燃武装斗争火种;1941 年,晋南抗日游击纵队第十支队在此呱呱坠地;1947 年,全村 120 名支前队员把 3 万公斤粮食送上前线。峥嵘岁月已远,但祖神庙的斑驳墙垣、老槐树上的敲痕、发簪里藏过的纸条,仍在无声诉说老区人民的牺牲与担当。

    今天,我们把散落于档案馆、地方志、口述史中的碎片连缀成篇,不为猎奇,只为铭记:铭记一群普通人如何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而出,又如何在新时期把红色基因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愿这份极简的记录,成为通向历史的一条小径,也成为照亮未来的一盏微灯。

    一、村情简介

    裴介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南隅,现为裴介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距夏县县城 13 公里,西距运城市人民政府 16 公里。村域面积 10599.8 亩,2024 年初共有居民 520 户、总人口 1860 人,其中农业人口占 95%,党员 68 名。村两委班子由 5 人组成,近年来多次获评夏县“优秀基层党组织”。

    二、革命历史贡献

    (一)土地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前(1930 年前后)

    1930 6 月,中共太原临时市委书记冯彦俊奉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指示,在裴介村祖神庙主持召开“裴介会议”,传达北方局关于河东地区武装起义的部署。会议分析了晋南革命形势,明确了行动计划、人员分工及联络机制,为后续党组织发展和抗日武装建立奠定基础。该次会议为中共山西党史上在夏县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之一,祖神庙遗址现已列为夏县县级革命遗址。

    (二)抗日战争时期

    十支队在裴介村成立

    1941 7 月底,条西地委书记柴泽民、夏县牺盟会第三区区长刘邦杰等人在村民李子平家中秘密召开会议,正式启动中条山抗日游击纵队第十支队筹建工作。会议确定杨德山任队长、刘邦杰任指导员、李子平负责情报联络,队员主要从裴介村及周边进步青年中吸纳。十支队最初的训练与物资筹备均在裴介村秘密进行,村民自发为队员提供粮食、衣物,并将农具改造成简易武器。裴介村党支部利用组织网络为十支队输送队员、传递情报,成为十支队发展的后方基地。

    刘瑞生一家的抗日事迹

    刘瑞生为十支队核心情报员,其家人以不同方式参加抗日工作:妻子王巧珍承担情报传递任务,曾遇日军盘查时将情报纸条嚼碎咽下,成功避免泄露;儿子刘建国 12 岁加入儿童团,负责村口站岗放哨,发现日军扫荡后及时发出警报;母亲张老太卖掉家中两亩地,所得款项全部交给十支队购买弹药。一家三代齐上阵,成为裴介村全民抗日的缩影。

    十支队的敌后斗争与裴介村的支援

    十支队依托裴介村地理优势与群众基础,在中条山周边开展多次行动:1942 年春,在姚村公路旁设伏,炸毁日军运输汽车 3 辆,缴获粮食 200 余袋、步枪 10 支;1943 年秋,配合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袭击夏县日军据点,解救被关押群众 50 余人。战斗中,裴介村村民为十支队带路、侦查、抢救伤员、隐藏武器,形成军民一心抗日局面。十支队在敌后斗争中付出沉重代价,裴介村籍指导员刘邦杰、战士冯作栋等 5 人英勇阵亡。

    (三)中共裴介党组织建设(19391947 年)

    1939 5 月,夏县牺盟会成员刘瑞胜引荐刘邦杰、杨德山在裴介村开展秘密动员,发展李子平、王国祯、冯日新三人加入牺盟会,为党组织建立奠定基础。

    1939 10 月,经杨德山介绍,李子平、王国祯、冯日新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裴介党支部在村内秘密成立,李子平任首任书记。

    1946 年春,党支部吸收文全弟入党,组织影响力逐步向周边延伸。

    1947 年夏,夏县解放,党支部先后吸收李向南、介安祥等 5 人入党;返乡军人张随卯编入支部,党员人数增至 9 人。同年冬,根据斗争需要,党员冯日新调入夏县公安局从事内线工作,文全弟调往运城负责地下工作,裴介党支部继续在本地坚守,为支前行动、土地改革提供组织支撑。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年)

    支前行动与解放贡献

    1947 年晋南战役期间,裴介村组织 3 支共 120 人的支前小分队,为前线运送粮食 3 万公斤,救护伤员 40 余人;1948 年运城解放战役中,村民赵克勤等 15 人参与架桥、修路,刘瑞生绘制运城守敌军事布防图并担任向导,为解放运城作出贡献。

    土地改革与参军热潮

    1947 年,裴介村按晋冀鲁豫边区政策开展土地改革,分配土地 600 亩,惠及 180 户家庭。土地改革后,全村 32 名青年参军,其中孙明远在淮海战役中英勇阵亡,周福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阵亡,二人姓名镌刻于夏县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

    (五)革命人才培养与精神传承

    裴介村培养了一批优秀革命干部:

    吴振邦,1939 年入党,曾任夏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区长、太岳军区某团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

    郑玉峰,1945 年入党,曾任晋南工委通讯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夏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晚年坚持为青少年讲述裴介村革命历史。

    如今,裴介村依托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学习团队 200 余批次;村两委将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苹果、樱桃特色种植产业,2024 年全村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 300 万元,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推动村庄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语

    裴介村的革命历史,是一部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军民同心的奋斗史。从 1930 年“裴介会议”点燃革命火种,到 1939 年党组织建立,再到十支队浴血抗战、全村全力支援,每一段历程都彰显着老区人民的家国情怀。今天,这份红色记忆已成为裴介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前行,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