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名村名企

    从荒芜到富饶的华丽蜕变

    ——夏县王家河村兴村之路

    红色山西网  2025-07-08  浏览:3756

    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泗交镇的群山环抱中,王家河村曾是一个被遗忘在峡谷深处的贫困村 —— 坡地贫瘠、河道脏乱、产业单一,村民守着 "绿水青山" 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如今,这里却以茶香袅袅、游人如织的新貌,成为夏县乡村振兴的标杆。这场蜕变,始于生态治理的破局,兴于产业融合的创新,终于村民生活的蝶变,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一、生态治理:让 "污水沟" 变回 "清水河"

    过去的王家河,河道是村民眼中的 "负担"—— 垃圾成堆、淤泥堵塞,一到雨季便泛滥成灾,生态环境成了制约发展的 "拦路虎"。转机始于夏县被列为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县,一场投入 1700 万元的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此打响:9 座兼具防洪与景观功能的跌水顺河而建,既能拦蓄洪水,又形成 "一步一景" 的叠水景观;2000 米污水管道埋入地下,彻底实现 "河污分流",生活污水不再直排河道;4500 米沟道清淤疏浚,两岸筑起坚固堤防,上游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和谷坊稳稳锁住水土。

    如今的王家河,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与鸟鸣相映成趣。村民们说:"以前路过河边捂鼻子,现在饭后都来散步,这水啊,又成了咱村的 ' '"

    二、产业升级:一片茶叶带活一方经济

    生态好转后,如何让 "好环境" 变成 "好收益"?王家河的答案藏在一片片茶叶里。2009 年,厚民茶园在这片山地试种成功,打破了 "北方种不出好茶" 的偏见。这里的 "泗交绿" 一年只采一季,经寒冬滋养,叶片鲜嫩、汤色清亮,成了市场上的 "香饽饽"

    为让茶产业扎根结果,村里打出了一套 "组合拳"2023 年,水利局免费为茶场铺设微喷灌设备、修建护地坝和蓄水池,解决了 "靠天吃饭" 的难题;村民从 "种玉米" 转向 "种茶叶",不仅在茶场务工能挣工资(旺季日均收入超 200 元),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采茶、制茶手艺;

    茶园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 500 多亩,建成了 "采茶体验 + 茶叶加工 + 成品销售" 的全链条基地,茶叶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额突破 300 万元。

    村民李大叔算过一笔账:"以前种 3 亩玉米,一年顶多挣 5000 元;现在在茶园干活,加上自家开的农家乐,年收入能有 5 万多,新房都盖起来了!"

    三、旅游融合:从 "卖茶叶" "卖风景"

    茶产业的红火,让王家河看到了 "生态 + 旅游" 的潜力。村里趁热打铁,把整治后的河道、规整的茶园、错落的梯田串成线,打造出 "春采茶、夏避暑、秋观景、冬康养" 的全季旅游模式。

     

    基础设施的升级先行了一步:通往茶场的公路拓宽至 6 米,错车不再难;30 座旅游厕所焕然一新,告别 "脏乱差";沿河道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让夜晚的山村亮起温暖的光。更引人注目的是,恒泽集团投资 4600 万元打造的 "恒泽・栖堂山庄",用环保材料建起了与山水相融的康养区 —— 游客可以在农耕体验区种下蔬菜,在茶室品一杯刚采的 "泗交绿",在观景台看梯田叠翠,夜晚还能听着河水声入眠。

    "以前哪见过这么多城里人?" 经营农家乐的王大姐笑着说,"周末一到,停车场全是外地车牌,我家的土鸡蛋、山野菜根本不够卖,一年光农家乐就能挣 10 多万!" 如今,王家河年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的 40%,真正让 "风景" 变成了 "钱景"

    四、土地革命:坡改梯种出 "金疙瘩"

    王家河的蜕变,还藏在那些 "" 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过去,村里 2300 多亩坡地 "三跑"(跑水、跑土、跑肥),种玉米亩产不足 300 斤,村民辛苦一年只够温饱。2023 年,泗交镇以白家岭为中心推进坡改梯工程,2340.9 亩坡地被改造成层层叠叠的梯田,田埂筑牢了,水渠修通了,机械化耕种也能上了山。

    "以前下雨怕冲地,现在盼下雨 —— 梯田能存水,肥料也不流失。" 村民张大姐家的 5 亩坡地改成梯田后,种上了谷子和豆类,亩产翻了一番,"以前扛化肥上山要走 1 小时,现在拖拉机直接开到田边,省了大半力气!" 如今,这些梯田不仅是粮食增产的 "聚宝盆",更成了游客镜头里的 "网红打卡点",春有新绿、秋有金黄,成了村里又一道 "摇钱景"

    "穷山沟" "幸福村":蜕变不止于经济

    如今的王家河,变化的不只是钱包。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傍晚时分总能听见广场舞的音乐;村里的小学翻新了校舍,支教老师带来了多媒体课堂,孩子们的笑声更亮了;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定期体检、下棋聊天,脸上满是笑容。

    乡风也更文明了:"好媳妇、好婆婆" 评选让邻里更和睦,志愿者服务队在旅游旺季为游客引路讲解,家家户户门前摆着鲜花,墙上画着 "茶乡风情" 的壁画。村民们说:"现在不仅日子富了,心里更亮堂了!"

    从河道清淤到茶园飘香,从坡地变梯田到游客满山村,王家河的蜕变不是偶然。它用实践证明:守住生态底线,找对产业路径,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荒芜" 终会变成 "富饶""绿水青山" 定能成为滋养幸福生活的 "金山银山"

    作者: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