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职教卫生

    双红铸魂育匠才 产教融合兴老区

    ——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红匠”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红色山西网  2025-06-16  浏览:3735

    在山西文水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沃土上,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作为文水县唯一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鉴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吕梁老区刘胡兰的家乡。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匠才”为使命,积极探索 “红匠” 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兴老区的特色发展之路,努力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老区产业发展战略打造中职校创新实践样本。

    一、党建引领,红色引擎3336”驱动红匠育人体系构建

    图片5.png

    学校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女英雄刘胡兰家乡,冠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红色资源优势,将刘胡兰“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与徐特立主张的“德育为先、知行合一、又红又专”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双红”立德树人坐标,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山西、吕梁文水老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建设“三阵地”“三个,实施三融合”“六创建“3336”为载体实施党建+同向同行红匠育人体系”建设。

    (一)建设红色地标育人载体,打造立体化育人矩阵。即校内建成“三阵地一平台”红色地标,即 1 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徐特立纪念馆、 校级“胡兰党性教育基地”和“刘胡兰革命故事美术作品展览室”和“徐特立德育教育研学网络平台”各1个。党建带团建,建立工会之家、青年之家和学生社团之家“三个家”。充分利用红色地标,党建引领全校师生开展“学徐老,学胡兰,修品行”为核心的系列党团建活动常态化;年开展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党日活动28场,组织党员教师和青年团员学生在校内与校外刘胡兰纪念馆等等红色地标开展 沉浸式组织生活,累计超 5000人次,激发师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工匠的内驱动力。

    (二)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实施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合师德师风、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育“红匠”新生态。广泛开展“学徐老,学胡兰,铸师魂、修师能”等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推行 红色党课进专业实训室特色实践,实现 红色教育+技能训练双渗透。近两年累计开展 红匠讲堂20余场,覆盖师生 7000 余人次

    (三)红色基因融入党员教师培养,锻造红匠先锋队伍。实施 双培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红匠育人带头人。建立员红匠先锋岗10个,1个胡兰宣讲团,400红色传人志愿者,组建了胡兰先锋突击队1个,胡兰国旗班1个,特聘校外红色传承辅导员10名,培养师生红色宣讲团20名,先锋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二、课程改革,红色金课“三维矩阵”赋能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红”精神内涵为思政育人核心, 红色金课为载体,构建融媒体一体化 思想铸魂 + 技能筑基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通过“红色思政课、文化+专业融合课和实践体验课 三维课程矩阵 ,构建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大格局完善专任教师、班主任、校企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筑牢立德树人底色,培养 政治红、技能精、情怀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老区建设者。

     一方面开发红色思政课,筑牢信仰之基。学校党政干部、党员教师、思政教师与校外红色基因传承人、党校理论教师等共同开发《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校本教材和《坚强的老战士》《刘胡兰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红色读本以及完成《非遗吕梁文化》《乡村记忆》读本配套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做到“三进”进班级、进课堂、进头脑,“四有”有教材、有教案、有活动、有考核。目前为止建成学徐老学胡兰省级思政教育工作室1个;培育省级思政教学创新团队1个,开发76 个省级认定思政微课。省级红色思政在线精品课程 4 。在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和2024年度课题、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申报中,学校红色课题研究《刘胡兰精神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建设研究》《双链融合,楷模引领创新型思政教育工作室建设研究》等7个课题省级立项,

    二方面立足老区发展需求,打造红色思政融合专业特色实践课程,锻造匠心技艺。电子商务专业与文水县聚宏电子商务园区校企合作,校企开发 红色品牌营销 模块实践课程,学生电商平台岗位实习进行 胡兰牛肉“吕梁沙棘”等电商销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利用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开设革命老区文创作品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创作 刘胡兰光辉一生的革命故事连环画优秀作品150余幅展览室在吕梁老区和全省推广。近二年,县内外各界人士参观学习1000余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单位—文水县石安葫芦种植加工协会合作,共同开发红色非遗葫芦烙画技艺传习课程,邀请文水南庄镇吴村烙画葫芦工艺大师薛改莲传授课程教学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方面依托革命老区本地红色资源开展 沉浸式体验课深化情感认同。每学期组织文旅专业学生刘胡兰纪念馆开展 红色讲解员实训;近年组织学生赴刘胡兰纪念馆、文水丽彬文化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 20余次,举办讲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比赛10场,学生参与率达100%95%以上学生提交红色实践报告通过红色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近三年,培养了4十佳徐特立优秀个人典型,10名徐特立师德标兵,10个徐特立班集体、10名徐特立双师型教师, 10名思政教学优秀教师、评选10名优秀学生准员工,5名企业能工巧匠,培养1国家级德育骨干管理人员,形成1思想政治育人特色案例。培育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培育《特立独行 守育人初心》《“胡兰魂”准军事化管理》、《弘扬胡兰精神 打造育人高地》、《胡兰英气 担时代使命》等21个省级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学生在山西省第十四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中荣获27个奖项,师生核心素养大幅提升

    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链协同”打造红匠成长生态

    学校大力弘扬徐特立教育思想和刘胡兰革命精神,始终秉承“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和2024年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对接革命老区信创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商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深入企业调研,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红色基因链 + 产业链 + 人才链三链协同为抓手,依托学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社会文化艺术四个省级示范拳头专业,形成信息技术专业装备制造专业财经商贸专业、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等四个系部14个专业集群,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 校企双元主体理实教学一体化”“技能培训项目化” “实训场地职场化”“素质培养全程化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老区增值赋能的产教融合生态,努力打造服务红色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红匠生态圈”。学校建立“徐特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获得了国家级校企合作开发平台著作权1个,成功申报列为5个专业22个工种的全国“1+X”证书试点校的认定资质。开展“1+X”培训、考证1074 人次,学生获证率90%以上。

    (一)实施红色文化植入产业实践 红匠赋能计划即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老区企业共建 红匠现代学徒制班。其中电子商务专业与胡兰家乡文水聚宏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共建“产学研训”一体化的高水平电子商务公共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与山西省信创产业优秀企业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服务社会、资源共享型信创实训基地。同时学校面向文水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在吕梁市文水县文化旅游局、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学校与文水县南庄镇吴村烙画葫芦工艺企业合作,校内挂牌建立了“本土非遗文化葫芦烙画工艺传习基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在100余名学生中选拔 60 余名学生为非遗守护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学校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产教融合新格局。学校与21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覆盖率100%。学生实习岗位对口率达100%,企业对学生满意度达97.6%

    (二)发挥优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建设刘胡兰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地方红色基因优势,加快文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县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由文水县政府研究决定,行政审批局批准立项,文水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实施,已经完成建设占地面积8.8万㎡,建筑面积4.9万㎡的刘胡兰实训基地主体建筑工程。目前学校秉持“理想信念、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融合创新”的教育理念, 重点凸显“思政教育、职业启蒙和培训服务”三大功能二次深化设计和集“思政教育+研学实践+职业启蒙+实践创新+职业发展”的“组合式”“菜单式”循环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布局建设。该项目已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省项目管理库系统,被列为吕梁市重点工程。努力建设县域职普融通、基础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融合创新一体发展的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实践样板基地”      

    (三)产教融合打造“五金”新基建培养“红匠”技能人才学校始终秉承“传承红色基因,高举职教旗帜,培养技能人才,创办特色学校“办学理念,紧扣红色老区产业升级发展,学校积极加入省级以上职教集团,引进校企优质资源,通过产教融合积极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金”新基建成果,服务老区“红匠”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打造“人才培养五高地”。即积极加入山西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打造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新高地;加入山西省产教融合促进“新媒体专委会,打造信息工程学徒制培养新高地;学校牵头成立“文水县财经商贸产教联盟”,并加入山西省产教融合促进“财经商贸专委会”,致力打造社会服务新高地;对接文水国家级、省市级非遗文化“岳村瓜子”“葫芦烙画”等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文化传承,同步加快建设高标准刘胡兰实训基地,打造文化传承新高地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省级成果220余个,国家级成果6个(见下表)。近三年累计培养 红匠型技能人才 3500 余名,学生书证合格率96%左右毕业落实率100%其中对口升学68.7%,高考质量每年全省名列前茅,85%以上毕业生扎根山西老区就业,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学校产教融合打造“五金”新基建建设成果一览表

    图片1.png

    同时学校巩固参与中国“一带一路”与白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优化实施复合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计划”“国内知名院校深度合作计划国际化交流合作计划,积极打造对外合作新高地被授予育才计划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带动了吕梁老区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徐特立冠名旗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育才计划,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至今已连续五年参加育才计划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先后有46名优秀学生免试赴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本硕连读。

    四、 振兴老区:社会服务“多元菜单”助力老区经济发展

    (一)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推动“技能兴文”。发挥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促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加强调研,根据社会各行业需求,搭建学校社会服务平台,政行企校联合开展“多元”社会培训服务开展了焊工、电工、高处作业、高压电工、安全管理员、会计专业能力等社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年度平均2101 人日;助力县农业农村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种植培育、实用技术等社会培训累计16377 人次,与县工会开展地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培训2000余人。促进万众创新大众创新,助推“技能兴文”。

    (二)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助力老区乡村振兴。学校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50余名深入吕梁野山坡有限公司实习,并运用专业技能助力企业周边多个农村农民100余人,采用红色文化+农产品+电商代销”融合发展模式,开展农村直播电商培训服务,让农民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帮助农村农民直播带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所学专业优势,师生志愿者带着医护设备先后到包联北贤村、凤城镇韩村、岳村、冀周村等社区开展“技能普及 护佑生命”义诊等系列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3000余份现场服务村民累计1000余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师生志愿者带着丰富的才艺为社区幼儿园小朋友上课;特别是聚焦助老、助困及城镇社区领域,志愿者学生利用周假期进入养老院开展理发、清扫、文化表演等服务,近三年累计开展师生志愿服务100余场次 参与志愿者496人次。

    (三)积极承办各级赛项,助力老区职教高水平发展2022-2024年连续三年,学校积极承办山西省教育厅、吕梁市教育局和文水县政府主办的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分赛区赛项,连续两年承办吕梁市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为推动地方技能普及发展和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帮扶山西范围内和吕梁老区多所中职学校,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经验分享,助力兄弟学校突破技能大赛成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老区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四)开展“菜单式”服务,推动社区文明生活质量。学校面向12个城镇社区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了解社区居民文明新风、生活健康技能、健身运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需求,开展校社“菜单式”服务活动。面向韩村社区需求开展每周一次的的文化艺术包括红歌合唱、太极和舞蹈的“菜单”培训活动;面向南街村开展智能手机应用和保健应急救助知识技能的普及培训,面向岳村社区主要是国家级非遗“岳村呱子”传承的研究与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菜单‘服务。每年开展”菜单”服务20余次,受众人员达2000余人。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8%以上。

    (五)开展“启蒙式”青少年职业教育研学体验服务发挥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四大系部14个专业实训基地优势资源,每年面向全县中小学校学生开展职业启蒙研学服务活动,累计达5000余人次。

    学校“红匠”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先后获评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山西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授予“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积极参加“一带一路”育才计划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交流会、被授予“‘育才计划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23年格罗德诺扬卡库帕拉国立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对学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2023年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和旅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授予学校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创新经验在省内革命老区职业教育交流会、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交流推广,吸引省内外50余所职业院校前来考察学习。学校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兴县职业学校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与课程开发,推动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将继续坚持 “红匠” 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发展。面对数据应用和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问题,学校将采取创新思路,建设数据驾驶舱,立足政策,努力成为 “职教出海” 的有力载体和平台,为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老区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文水县老促会副会长、原山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校长  贾桂香)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