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调查研究

    阳城县老促会关于对“五类”重点老区村情况的调查报告

    红色山西网  2025-11-15  浏览:3897

    根据二0二五年四月八日市老促会召开的各县(市、区)老促会会长会议精神,按照晋城市“五类”重点老区村情况调查研究方案,我会具体制定了本县调研方案,组织以老促会为主,吸收有关部门参与的调研组,分组深入乡镇,采取座谈咨询与实地观摩相结合,全面摸底与重点考察相结合,填写统计资料与进村入户走访相结合,选择文旅康养产业和种养加特产业为重点,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调研活动。

    图片1.png

    阳城县老促会会长茹起来(右一)一行在上庄村调研

    “五类”重点老区村基本情况

    阳城老区,是1938年在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直接电示关注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到1949年存续时间达11年之久,是晋豫特委发韧之地和太岳区党政军指挥中枢,被誉为“太岳首府、红色摇篮”,中共晋豫特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在此成立;著名的“枪杆会议”、“上河会议”在此召开;彪炳史册的“町店战斗”在此打响;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全县原有“五类”重点老区村47个,2021年撤乡并村后,共有12个镇3个乡,行政村320个,16个社区。重点老区村45个,分布在除演礼、西河乡以外的13个乡镇,占全县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3%2024年全县经济总量GDP411.5亿元,同比增长7.4%,全省县域排名第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251元,21699元,增速5%7%,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99。重点老区村人口为603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一半以上的老区村,三分之二的老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于全县人均水平,达到2.5万余元。除17个重点老区村在北部较富裕乡镇,其余28个重点老区村在南部山区乡镇,受自然条件影响,虽经过脱贫攻坚实现了小康,完成了“五年过渡期”,“巩固衔接”工作,没有出现返贫现象,但实现乡村振兴仍有艰巨任务。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45个重点老区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其中,以文旅康养产业居首,发展势头强劲。                                  

    横河镇中寺村盘活晋豫边根据地展馆和研学楼,瞭望哨等红色资源,建设军事体验园项目,形成吃、住、培训,军事体验于一体的文旅产业,壮大村级经济;润城镇上庄、中庄村对天官王府、布政李府旅游景点配套设施进行上档升级,连片打造,成为县里“千万工程”亮点;河北镇暖辿村文旅研学项目,年接待2万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在“太行一号”国家风景线上的枪杆、西冶、坪泉、西头、中寺、柴李圪塔、东哄哄等重点老区村开发打造红色景点和绿色生态景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打造了以上庄、中庄、润城、町店、大宁、暖辿、坪泉、独泉等10多处老区村为依托的红色、廉政、农事、科普为主题的精品研学基地,打造出古色(古堡)、绿色(山水)、红色(文化)、青色(廉洁)、金色(农林)、  蓝色(馆企非遗)等六色主题课程、七条精品线路。上庄、郭峪进入4A级景区,中庄、独泉、上伏进入3A级景区,特别是红色旅游景点连珠成串,为乡村全域旅游锦上添花。           

    全县有5A级景区皇城相府、4A级景区5个和153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之首,2020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4年接待游客418.5万人次,旅游收入8.57亿元。阳城县正以“见新见绿”为发展理念,推动从资源依赖向多元产业转型,打造生态与文旅整合的现代化县域样板。

    种、养、加特产业亮点纷呈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重点老区村发展种、养、加等8种特色产业。

    红苗谷产业5个,山西一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析城山土特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暖辿村、吉德村、观腰村、护驾村、下交村等五村建设红苗谷种植基地4400余亩,通过提高亩均种植效益,解决村民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蚕桑产业10个,次营镇陶河村、谭村、董封乡上河村、寺头乡张家庄村等建设标准化桑园,试验推广智能养蚕新模式,带动年养蚕张数增幅10%以上。

    果蔬产业9个,河北镇西交村建设1万棒椴木木耳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干木耳500斤,产值可达5万元,解决10余人就业.蟒河镇西峪村建设1万棒金耳生产基地,年可生产金耳1万斤,产值可达10万元,解决10余人就业。章训、西冶发展苹果采摘园,已进入盛果期,效益可观,既增加集体收入,又安置了村里剩余劳力就业。

    中药材生产4个,蟒河镇引进山茱萸加工企业福南春公司,全镇发展山茱萸生产,上桑林、下桑林、西峪村共发展山茱萸1500多亩,并建有山茱萸保鲜仓储中心,山茱萸晾晒场等配套设置,以山茱萸生产带动村民增收。河北镇坪泉村大力发展中药材,54户种植五味子和连翘200多亩,年可增收11万元,中药材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畜牧产业2个,次营镇南固隆村500头生猪养殖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年增收15万元,横河镇索泉岭村450头白山羊项目,1.2万只蛋鸡养殖项目,村集体增收3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2个,寺头乡张家庄村盘活村里大棚,建设小杂粮加工项目,每年给村集体缴纳租金2000.润城镇上伏村结合地方特色麦芽枣糕生产,建设年产一万吨面粉加工项目,投产后村集体可增收30万元。

    仓储物流业2个,凤城镇酒庄村、岳庄村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加快建设仓储物流项目。

    工业产业5个,东冶村引资建设陶瓷园区,配套高科技面砖生产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芹池镇北宜固村依托竹林山煤业公司,拓展煤碳精选加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町店镇大宁村外企、国企入驻,两个煤矿每年支付村里租地费用26万元,并解决村剩余劳力就业。

    存在问题及应对之策

    山区老区村人口下降,山害成灾,土地摞荒。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南部山区明显出现常住人口下降,多数青壮年城里买房,外出打工,中青年妇女城里陪读,村里只剩银龄老人,老区村变成了老人村。尤其到了冬天,个别重点老区村几乎成了无人村。野生动物,山害成灾。又不能违法猎捕,粮食作物遭受侵蚀,颗粒无收,村边种点蔬菜也要牢牢扎紧篱笆。有人风趣地说:“不能把野生动物关笼子里,咱能把自家菜园种在“笼子里”。造成大片土地摞荒,东哄哄村,1985206612口人,998亩耕地,到现在人口减少为135户,262口人,常住人口85人,耕种的土地不足百亩,且只能种些葵花和紫苏等油料作物,其余全部摞荒。

    红色资源挖掘保护缺乏资金支持

    重点老区村都有革命时期留下的红色遗址遗迹,但开发受阻。一是多数村因无开发资金,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年久失修,有的已经倒塌。就是已经开发建设好的红色场馆也需要一定的维修经费。二是民房产权问题,多数红色遗址属民房私宅,无法投入资金,大力度维修。三是一些很有名的革命烈士故居残墙断壁,墓地荒冢一堆,既无碑也没树,令人心寒。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对常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村,现在基础设施条件都比较好,可保证正常生活。但一定要搞好危房改造,防止洪灾来袭房倒人亡。搞好冬季供煤并加大安全教育,防止煤气中毒。一但有事,连个年轻人帮忙的都找不到。

    对边远山区的摞荒地,实现流转和托管方式,引进城市和社会资本,处理好农业生产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系,建立新型农牧场,发展油料、药材和畜牧业生产。

    对红色资源搞一次普查,分等定级,像保护历史文物一样,搞好红色文物保护,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设立红色场馆建设维护基金。哪一级革命文物由哪一级政府拨付资金维护,由各级老促会监督资金使用。

    对建档在册的革命烈士且有后代儿女的,进行一次普查,其墓地仍荒冢一堆的由政府投资修建墓碑。

    探索创新资产购置,产权置换,对红色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利用。

    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老区村,市老促会并争取省老促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打造经济增长点,发展增收产业,推进老区经济转型,实现“两个更好”的目标。(阳城县老促会)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