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记忆里的“年”

    红色山西网  2025-01-18  浏览:5767

    农历2025乙巳大年渐渐来临了,不知道过年多了,亦或年味似乎不及从前浓了,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感绕着脑子,一幕幕往事映入眼帘,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现在农村家家吃穿不愁,生活富裕,冻不着,饿不着,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总觉我们那个衣食短缺时代过年可热闹了,在我的记忆中事情太多,然而最难忘的几件事儿永远刻在脑海里。

    我对父亲既爱又怕,爱当时表达不出来,“怕”却领教的太多太多了,没有像现在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撒过娇,我记事以来父亲也从来没抱过或哄过。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过年呀,一天下午,父亲去供销社买红纸、蜡烛等年货,我让父亲给我买本小人书,我盼着望着等回了父亲,他这次真的给我买了一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小人书,后来还放过这个电影。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一晚上就看完了,我还拿出去和小朋友们显摆,比我高一年级的选正(后来是我们村老师),他看到我手里拿着一本新小人书,邀我去他家想看看,他家住在我们房后小巷东第一家大杂院东下房,我去他家看到他家有很多书,于是我一头扎在他的小人书堆里,回来时候他借下我的书,并借给我一本《万水千山》小人书,可这本书已撕的没有书皮了,这本小人书说的是红军长征时的事情,我回家后如饥似渴地看起,没想到父亲回来看到我手里拿了一本没有书皮的旧小人书,劈头盖脸一顿骂,说:“刚给你买了一本新小人书,怎么换一本烂书”。我解释说和同学换得看看,这就去换回来,其不知换回那本新书已经看了几遍了,扔在家里再也不看了。

    我的母亲是贤惠善良、持家勤俭的大家闺秀,她吃苦耐劳,身上表现出所有良家妇女的优点支撑着这个家,呵护着子女在困境中求生求学健康成长。特别是过这个“年关”最是她忙了,不仅参加集体劳动,还担负着做饭洗衣打扫家务的活,大年前六个孩子拆洗衣服的任务更是繁重。1965年前村里没有电,黑夜点的煤油灯,父亲在供销社打上二斤煤油,倒些许在古老的煤油灯台的碟子内,用棉花搓成细念念,在悠悠发亮的油灯下,妈一针一线地给孩子们缝洗衣裳,姐姐替下花棉袄拆洗后妹妹们穿,哥哥替下来裁小弟弟们穿。

    记得一年我们家养了一口猪,年关雇人杀后,家里留下十来斤腰窝肉和猪头猪蹄,剩下的都卖了,那时一斤肉可卖8角多钱,卖了猪肉,父亲拉了新布给我俩个姐姐每人缝了新花棉袄,我们兄弟3人都缝了崭新的黑棉袄。年初夕点着旺火接神后,我们才能换下旧的穿新的,我们穿着妈在油灯下千针万线缝起的新衣,知道她熬了多少的夜晚,有时我们半夜醒来了,看到妈还在挑灯做针线,看到她磕睡了,固意扎自己一针,接着继续做针线活。大年那天我们穿着新衣裳出街,甭提有多高兴呢!

    村里还有一个乡俗,过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家家户户都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父亲做豆腐,进入腊月妈把黑豆炕干剥皮后存下,小年后在村里的豆腐坊排队,轮到自家做的时候,拿着已称好的12斤豆黄,先挑3担水,然后将豆黄泡在盆里,一边推磨一边用勺子加上豆黄和水,推一槽豆腐大约需两个多小时。推好豆浆由做豆腐的大师傅,烘火在大铁锅烧开豆浆,火不能大也不能小,烧开豆浆,再一瓢一瓢幺进从房顶吊下十字木架,用4根绳子栓着4个角的大纱布袋里,师傅一边摇十字架,纱布里的豆浆水从纱布孔往下流,等豆浆的水流不下来后,然后解开四个角纱布,包起来用木杠挤压豆浆,纱布过滤出的豆腐杂可喂猪。然后将流下来的熟豆浆汇集起来,再放入大铁锅慢火烘,待过滤豆浆快烧开,我们应县做豆腐师傅,用定量的卤水加上豆浆慢慢地从锅沿往里转着点,这样就点成豆腐脑。慢火烘一会,幺在铺上沙布用木板做成的长方体豆腐槽,用木铲剐匀,然后将纱布叠加盖起来,再用与木槽同样大的木盖压住,上面放上干净的石头,按照师傅要求挤压出豆腐脑内水,一小时左右,拿起木盖,揭开纱布,用木尺均匀地量好,再用长条刀割开54块长方体的豆腐放在水筒内。父亲担回家后,给我们每人先吃半块热豆腐,那个热豆腐香的滋味,现在想起来也会流口水。

    第二件事是我妈的事,我妈把糜子剥了皮,用水粉好去碾房,我们姐弟帮妈推碾,那时村里还没电没有磨面机,每天吃饭都是人推碾磨面,而推糜子米的面是专为过大年“炕黄”用。”炕黄”是一种应县传统美食,也被称为“摊黄”。‌我家每年主要使用糜子米或者小米面加适量玉米面,妈把这些面粉用熬熟的稀粥拌成稠糊状提前发酵,放在特制的“鏊子”上摊制。鏊子是一种直径不到30公分、用铸铁制成的小锅,锅底是凸型的,上面加有锅盖。把鏊子放在灶台下加火,倒入适量的米糊,盖上盖子,数分钟后即可熟透,这个活从上午开始一直摊到半夜,有时姐姐们替妈摊上一阵,“黄”出锅后,稍凉后用刀呈半月形状切开,外观金黄,口感松软,略带甜味,通常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夹菜加热后食用。这是我们应县的一道绝美食品,主要用于大年正月早晚主食。现在人们一般不做了,住在城里想吃,偶尔市场还有人卖,买上十来个“黄”尝尝鲜,可总是吃不到妈妈的味道。

    我们最高兴的还是除夕那“守夜”,那是在短缺年代,我们孩子盼吃最好饭的一天。记得年腊月妈就把喂的小公鸡圈在笼子里,放在家地上,我们吃饭给小公鸡一口一口喂糕,妈说喂的肥肥的过年,每年,除夕前父亲就把买好的猪头猪蹄烙尽毛,割开放在大铁盆泡好洗尽,年初那天父亲在西房煮猪头和猪蹄,母亲在东房剁饺馅子,调山蛋丝丝豆芽菜,待到下午四点多,父亲把煮好的猪头肉端到炕上,我们弟兄们围在炕上,看着父亲掰猪头肉,掰到瘦肉时,每人给我们分吃一块,真的是香喷喷的一辈子也忘不了。

    除夕下午5点多,我这个老大跟着父亲打着灯笼去爷爷奶奶坟地旁请祖宗回家过年。请回祖宗将“云”或爷爷奶奶像摆好,祖宗的“云”必须挂在堂房西墙上,下面沿墙立放四双筷子,香炉放在前面点燃三柱香,将灯笼放在桌子上,我们跪下瞌3个头,敬些幂币,到院里放三个麻炮,母亲摆上四小碗素菜,再放些麻花、麻叶或小馍馍等供品。请祖宗在我们应县都有,而且请回祖宗后,一日三餐都得上香供饭,过了正月十六下午,上香上供磕头叩首摆供后,再提着灯笼送到村外去坟地路上。

    现在除夕晚上看春晚,我们小时候没电,但也要守“年”,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都在院里垒上旺火,贴对联时还专门给旺火贴上旺气冲天。喻义新的一年通通顺顺,五福临门,兴旺发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每到除夕晚上,我们家总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仪式——接神。说起接神,这在我们老家可是一件极为庄重又充满期待的事儿。记忆中,除夕那天从早上开始,家里就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气氛。大人们忙里忙外,准备包饺子,打扫屋子,贴窗花、贴春联,而我们兄弟姐妹则盼着天黑,过了晚上12点,父母亲和我们一起包出饺子,父亲领上我们先点着那红彤彤的火笼,然后敬了三份黄标,上三柱香叩三首后,起来领上我们围绕发旺的火笼,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一会儿母亲煮出接气饺子,我们穿着新衣服点起鞭炮,父亲点响大麻炮,那时整个村庄家家户户的火笼染红了一片天。

    夜幕降临后,年夜饭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此时,妈妈开始在厨房里洗刷碗筷,父亲则带着我和弟弟到院子里准备接神的鞭炮和烟花,我和弟弟们兴奋地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小鞭炮,心里别提多激动了。父亲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挂长长的鞭炮,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就像一条红色的巨龙盘踞在空中。父亲让我从供桌上取来了香和蜡烛,用火柴点燃了香,那袅袅升起的青烟,仿佛带着我们一家的期盼和祝福,飘向了遥远的天际。接着,他又点燃了蜡烛,跳动的烛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温暖。“准备好啦,我要点鞭炮啦!”他大声说道。我和弟弟赶紧捂住耳朵,远远地躲在一旁。只见父亲深吸一口气,用香头火点燃了鞭炮的引线。瞬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整个院子,鞭炮声震耳欲聋,红色的炮皮四处飞溅,就像天女散花一般。我和弟弟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欢呼着:“过年啦!过年啦!”鞭炮声还未停歇,父亲又开始放大麻炮,妈妈手里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饺子,“快来接神啦!”妈妈喊道。我们一家人围了过去,父亲接过妈妈手里的饺子,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把供品摆好,然后我们一家人虔诚地站在桌前,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孩子们学习进步,大人健健康康。”父亲轻声说道。我们兄弟姐妹在心里也默默地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考个好成绩,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祈祷完毕,我们开始吃那接气饺子,这饺子可真香啊,咬上一口,饺子装的都是满满幸福的味道。

    大年初一,我妈还做她拿手的油炸糕,熬上了腊月蘸了20多天大公鸡肉,有头有尾的,她说:“一年开始,高升旺长,盼望全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通通顺顺,万事如愿!”现在,我们家大年初一中午炸油糕一直延续下来。

    过大年是岁月的轮回,是家的温暖,每当这个时刻,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归家的渴望,那熟悉的鞭炮声,在锣鼓音乐伴奏下的秧歌队、高跳队,挨门挨户给人们拜年纳福的欢乐氛围,诉说着家的温馨与丰收的喜悦,记述着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一辈更比一辈强的家族发展史,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素养,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自然而然地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

    魏友夫,男,19579月生,山西应县人,先后在怀仁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怀仁县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山西省委巡视六组工作,现任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老区建设网》《山西日报》《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四川党建》《山西支部建设》《先锋队》《朔风》《朔州作家公众号》《朔州新闻网》《塔乡儿女》《1度》《走进应县公众号》《文化怀仁公众平台》等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读《记忆里的“年”》后

    友夫同志的《记忆里的“年”》是一篇回忆小时候过年风俗习惯的散文。

    一二自然段写大年临近,看现在想过去,小时候过年的印象很深刻,一直存放在大脑的记忆深处,一到过年就浮现出来。一二段除了说现在过年物质丰富,主要是引出下文。

    三段围绕父亲给买了《我们村的年轻人》小人书展开,写出来了对父亲的印象,塑造了严厉的父亲形象。

    四五段写母亲大年前忙忙碌碌为儿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母亲为了儿女过年穿上新衣服,在煤油灯下,熬夜缝衣裳真辛苦,瞌睡了就扎自己一针。通过这件事塑造了勤劳善良、坚韧顽强、富有智慧的母亲形象。

    六七段写自己家父母亲做豆腐和“炕黄”的事。体现出了过年的氛围和忙碌。也令人想到了过一个年得付出很大的辛苦。我想起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咱们朔州(那时叫雁北地区)过年自己家做豆腐和“炕黄”是常有的事,这都是在准备过年的食物。实际上过年家人自己准备过年食物很有意义,能增加年味,还能增加成就感,现在看还能体现那个年代的特色。我记得我们家那个年代“炕黄”要弄一个晚上。除了“炕黄”,还要蒸玉米面发面窝窝。弄好后都放在瓮里或坛子里放在室外冻上,吃的时候取出来消冰碴后特别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是美好的回忆。这回忆好就好在过年父母做好吃的给我们儿女吃,现在我们要更加感恩父母。我们家现在过年的时候吃鱼吃虾,我就情不自禁地给孩子们说一句,我的父母亲没有吃上现在这样的好吃的。孩子们总是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时代当然生活好了。我还要说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之类的话。

    八到十一段写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人的活动。八段写记忆犹新的一直调动味觉的父亲给吃猪头肉的香味。九段写请祖宗回家过年的过程。这在我看来还是一种感恩,我们小辈后代过年不能忘记祖宗前辈。十段十一段写接神吃饺子。接神要响炮,要向神表达出一家人来年的心愿,还要趁热吃接气饺子。这接神就是要图一个来年平安健康、万事如意的幸福生活。十二段写大年初一吃油炸糕,寄托“一年开始,高升旺长”的美好愿望。

    最后一段写过大年的感受。把年俗与强国复兴相联系,希冀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

    本文叙事细致具体。写父亲给买小人书,写母亲熬夜缝制过年衣服,写做豆腐“炕黄”,写请祖先回家过年,写接神吃饺子,写大年初一的吃油炸糕都很细致很具体,表明作者也是这些年俗活动的参与者或见证者,也表明小时候的年俗活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否则,不能写得那么细致入微。

    本文情感真挚,通篇贯穿着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父母付出的感恩。“大年那天我们穿着新衣裳出街,甭提有多高兴呢!”“父亲担回家后,给我们每人先吃半块热豆腐,那个热豆腐香的滋味,现在想起来也会流口水。”“买上十来个“黄”尝尝鲜,可总是吃不到妈妈的味道。”“父亲把煮好的猪头肉端到炕上,我们弟兄们围在炕上,看着父亲掰猪头肉,掰到瘦肉时,每人给我们分吃一块,真的是香喷喷的一辈子也忘不了。”“祈祷完毕,我们开始吃那接气饺子,这饺子可真香啊,咬上一口,饺子装的都是满满幸福的味道。”“现在,我们家大年初一中午炸油糕一直延续下来。”这些语言都是由衷的表达,是肺腑之言,是对自家过年习俗美好的回忆。

    本文怀念过去与赞美现在和憧憬未来相统一。怀念过去是人之常情,特别是老年人喜欢怀旧。但本文怀旧不忘赞美现在。现在吃得好,穿得好。赞美现在是实事求是。本文还憧憬未来,想着要在强国复兴中怎么样把年俗中有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文明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杨福文朔州市委党校原主持工作副校长教授)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