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笔痕文迹的闲话

    红色山西网  2025-01-11  浏览:6272

    公元198118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市场报》刊登了“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的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师丁乃钧的《求婚》启事,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则征婚广告。”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等“外媒疯狂转发,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同样是198118日,星期四,农历庚申猴年腊月初三。在离石师范学校1班就读的“准教师”李海光经历了个人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中共吕梁地委机关报《吕梁日报》的初创版《吕梁通讯》3发表了我“有笔以来”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个人读书识字生活中的首次,像大汝子上轿——头一回,也是自我笔墨生涯的初开怀,“开天辟地”。

    “‘有笔以来’的第一篇”,是活灵活现的“死”文章,文中主角为十二生肖的排头兵老鼠。在申猴卷甲离任、酉鸡披挂上阵的年关时刻,把动物界的精灵作为笔谈对象,似乎有些朦胧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但全文从头到尾“死烟瘴气”,只有224个字,却用了6“死”字:

    慎重处理死老鼠

    自去年以来,鼠害日益严重,令人非常头疼。为了对付鼠害,人们想了不少办法,特别是离石城区不少单位统一行动消灭鼠害,收到了良好效果。可惜的是,人们对死鼠并没有慎重处理,在墙角、院落、街头,到处可以看到乱扔的死鼠。由于处理不当,一者影响了环境卫生,二者毒死了不少家禽家畜。死鼠的遗害岂止这些,它还能传染鼠疫、出血热、鼠型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二十多种疾病,给人们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今后对死鼠的处理一定要安全慎重,切不可随便乱扔。

    不才在诸多场合自我调侃,“感恩”那些为害该死却给人动笔灵感的“鼠先生”。它的死,死出了一个新闻的话题,启发了一介书生的思考,导致了一篇短文的诞生,让一名凭“数理化”升学者从此以文笔立身,以文章成仁,以文化悦人。

    一篇缺乏生机的文章,为我近半个世纪的与笔墨交好注入了活力,也使我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敢忘却初开文门的报社编辑老师的错爱与宽容。在个人的成长轨迹中,19810108这个密码承载的,既是触发点,也是出发点,更是以“粗浅的文字组合”被人所识的起跑点。“活灵活现的‘死’文章”是我终生爱恋的第一位“情人”,是浪得“作家”虚名的第一块基石,是跃升为“银发人才”的第一级台阶,是平生获取的“第一桶金”。

    “自我笔墨生涯的初开怀”起,作为在校学生,署以“李海光”三字为基础的“变化名”,陆续在省区报纸有十余篇“豆腐块”浴火成铅字。这些“白底黑字”大都是我的“处女作”——省级报纸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山西日报》1982.6.1第四版)的《助人为乐风格高》,第一篇散文是《游安国寺散记》(《吕梁通讯》1981.7.18,第一篇诗歌是《日历说……》,第一篇知识短文是《人粪尿和草木灰不能混用》,第一篇教育短文是《小学生不宜使用钢笔》。如此散淡的“头一回”,为日后与笔墨钟情、同文字恋爱、携文章白头开了好局,让我找到了曲径通幽的快捷道。

    每个人的年轮都会有廋弱的痕和粗壮的迹,我的笔痕文迹略微粗实处只有两截:春耕时的20岁左右,秋收季的60岁前后。19829月参加工作,正副业并进。正业是上班第一天就被拔高使用,执教了初三语文,中考成绩只有一人未及格。副业是平均每星期有文章在省区县报纸、广播电台(站)发表。虽然笔尖所及仅是自己供职的一个不足万人的建制镇范围,题材多为“三农”、教育,但初心却是坐井也想观大天。

    19831984学年是个丰收年,在省区县发表文章逾60篇,散文《春蚕的品质》《童年忆趣》、通讯《爱的乐章》《手的变奏曲》等文章发表在《山西日报》农村版和《吕梁报》的头版头条等较好位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438日,《山西日报》农村版《山西农民》头版头条、下转第三版发表了通讯《爱的乐章》,加配了两幅插图。这是我在省级报纸头版头条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山西日报》社从此寄赠新闻业务杂志《新闻战士》,且不说她的鼓励作用非同一般,仅对个人新闻敏感、笔头能力的提高就功不可没。416日《吕梁报》头版发表《这样的合同能使双方“信守”吗?》,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被加了“编者按”的文章。

    作为通讯员,我与临县广播电视局只有稿件往来,前者邮寄投稿,后者选编播出,仅此而已。二者的交往始终隔着一个自制的信封和一张方寸的邮票。从未谋面的新闻单位与通讯员,在稿件“红娘”的拉扯下,破天荒地成为新闻事业的共同体——得临县广播电视局青睐,借调我为编辑,从事了专业的文字工作。

    第一职业刚刚转正,我便进入有广播阵地的县级新闻单位当编辑做记者,“用武”的平台扩大了,学习的机会更多了,编写成为职业了,笔墨产品变活了。其间,从山西省广播电视采编业务培训班结业,创作了听众感觉新颖的节目导语,主张了播音员模仿动物声音的尝试,邀请了小学生在节目中童声配音,编播的节目在吕梁地区广播系统获奖,山西人民出版社以“特邀编辑”的方式委以编辑出版《旅游与求知》的事务。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记者是“孕育自己的孩子”。19841210日《山西农民》发表了《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做》,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议论文,也是在省级报纸发表的第一篇有读者反馈的文章。次年320日,《山西农民》发表了读者王富晓的《读〈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做〉有感》。《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做》确立的观点过去具有针对性,现在仍有实用性,将来还有劝导性。第一篇议论文引出了《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应当摈弃家长作风》的发表,为新时代“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的立论埋下了伏笔。

    从小小议论文到长篇论文《好家风就是生产力》《论“中央后委在临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论临县话的黄河吕梁特征》等,写作的时间跨度逾30年。由《吕梁通讯》、吕梁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到《山西日报》、山西省传统文化研讨会,再到《中国老区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发表的平台连升三级。从喜见“豆腐块”到入户党报“理论版”,整版套色连载,进入世界家风大会的平台,执笔人的努力可算得三级跳。

    《游安国寺散记》属于学生派的散文处女作,但为今天名难副实的“作家”开辟了创作的路子。如果说自己的文笔尚有丁点“一家”之味道,那么,散文当为我之所爱所好,驾驭这种体裁的笔法略有所长。一“散”至今,便收获了首次在《吕梁文学》发表散文《我的电影之恋》就获奖的惊喜。

    叙事散文《刚柔父亲》《苦乐母亲》是姊妹篇,联袂发表于《吕梁风》《湫虹》;《刚柔父亲》获“十佳作品”奖,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湫川长虹》;《苦乐母亲》看哭了退伍军官,引来了市县党政官员辗转托我为他们纪录“母亲”的文章锦上添花;首届世界家风大会喜形于《好家风就是生产力》《刚柔父亲》《苦乐母亲》的“三章鼎立”,邀我为执行委员。

    1985年是个瓜熟蒂落年。215,《郭乡长巧断离婚案》在《农民日报》发表。作为编辑从通讯员的稿件中获得线索,深入采写的稿件,得了个人文字活动的三个“首次”:首次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首次有文章获奖,首次获得山西省好新闻奖。这一年在省区报刊发表的文章所占版面增大,位置上升,头版或头条者渐多。长篇通讯《春天的使者》成了农村读物出版社《理想·信念·实践》一书的宠儿,是第一篇登堂入书的文章。通讯《八姓院变迁记》《一颗晶莹的心》《残枝新蕾香犹浓》《“小气”县长》《领导就是服务》……消息《巴山难断思乡情 蜀水难隔赤子心》《刘文明把责任制请到家》《临县老干部献房办乐园》……给全国、全省、全区读者讲述了临县人民踏浪改革的故事。

    1986年吕梁地区借(近)调教师归队,临县涉及32,我因“握笔有痕”成为惟一的只归队未复原者,调入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缘此,我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奉献之歌》发表。第一篇教研文章《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法”》获吕梁地区教研论文奖,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业务指导杂志《人民教育》上发表,为首次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文章。

    在中高考工作过程中“引发了”戏剧性的人事调动风波。县招委成员单位监察局、人事局“殊途同时”地伸出了调人橄榄枝。人事局在干部冻结的特殊时段,征得县长同意,开出了调入令。监察局闻讯迅速改申请调动为推荐提拔,以“县委常委会决定”的形式把人“争”到手。起了争人“风波”的二位局长都是在参与招委工作中识得“快手笔、无背景”小李子的。

    农家小子凭借“笔痕文迹”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委为“监察员”,激励出的笔尖热情是山西、吕梁纪检监察系统可圈点的。以1989年第三期《山西监察》杂志发表《古今倡廉讽贪对联拾趣》为始,我在中央省区报刊发表的廉洁勤政为主题的文章连连获奖。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的第一篇通讯《勤廉“女包公”》,获1995年度山西省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奖。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和山西省纪委《正气》杂志发表的通讯《正气扬清风》,同时获1996年度山西省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奖、吕梁地区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好文章”奖。在《正气》发表的通讯《经济大海显身手》,获1995年度吕梁地区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好文章”奖。吕梁地区“农金杯”廉政建设征文活动,《临县监察局监督检查抓到实处》获二等奖,《勤廉出效益》《临县农行克虎寨营业所六年无呆账无违章》均获三等奖,一人三奖,实属稀有。

    山西省监察厅的《监督时报》和吕梁地委机关报《吕梁报》在各版头条只字未改地“框题”“套色”发表了《临县东胜村出资为特困村订阅〈监督时报〉100份》《刘玉平艰苦奋斗造褔村民堪当劳模  刘继信忘却本色挪用公款沦为罪犯》《高定权久站河边不湿脚  乔宗明初涉金融就跌跤》《打铁必须本身硬》《为了人民的利益》等文章。

    发表的《虚事实做》《“状元”之路》《勤耕细作果满园》《拨正方向奔大道》《勤廉,化腐朽为神奇》《临县纪委监委为企业当“门神”》……成了1990年前后连续年因对外发表文章被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功的部分依据。全景式讲述“临县一中改变后进面貌系列报道”之一《在低谷中崛起》、之二《把德育教育摆在首位》、之三《下大力气改变落后条件》,在19961071114日的《吕梁报》连载,首开报刊发表连载文章之门,奠定了新时代《论“中央后委在临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大学校刊《旅游教育与研究》和《山西老区开发》杂志连载的基础,使得“临县话”专题研究文章《论临县话的黄河吕梁特征》《〈红楼梦〉中的临县话》《临县话里一百个典型字词的说法》《品叠词秧歌 说临县话的语法特点》《说说临县话里的“圪”头词》《抓住气气才算高》,在《吕梁日报》晚报版整版套色三期或两期连载水到渠成。

    上世纪末的20,发表文章的频次高而快,篇幅短而小,以数量多、速度快为特点。最短一篇文章是1985124日《山西日报》头版的《曹峪坪乡开展尊师月活动》,正文只有22个字,“通讯员李海光二十三日报道”:

    临县曹峪坪乡今天决定,每年一月份定为尊师月。

    本世纪初的20年,发表文章的字数增多,篇数减少,是以文章的体量扩大、容量增多为特征的。最长的是《吕梁日报》晚报版202276日、13日、20日三期整版连载的《论临县话的黄河吕梁特征》,共17145字。形成篇少幅大的客观原因是公务责任增大,分身乏术,握笔有限,且投稿的广播平台缩减。主观因素是产生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念头,笔之着眼点发生阶段性变化,从新闻写作转向家风传承和临县方言探讨,由“拿来写”向着“思考写”转型,以“照猫画虎”朝着“思虎画猫”进发,从反映现实蜕变为思考现象,透过现象探索规律,初步达到了抓大放小、篇幅重型、自成风格的心理预期。

    从新闻写作转舵家风传承的标志是《刚柔父亲》《苦乐母亲》的落地生根。我对高堂的“采访”,奢侈地花费了近一个甲子的时间,获取了双亲80年心路历程的第一手资料,用饱蘸同情、敬仰、学习、赞美和愧疚的笔墨,“抠”出了姊妹篇叙事散文,独家使用祭品级词句“耕种太阳,缝补月亮”描写农耕爹妈将悉数子女养育成知识分子的艰辛与非凡。

    从家风传承改向临县话探索的分水岭是引起热议的《〈红楼梦〉中的临县话》。“临县话”是我的乡愁天花板,我对语言的认知是“牢记母语,学好国语,掌握外语。”拙作《金圪垯·说古老精深的临县话》获吕梁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篇便是《〈红楼梦〉中的临县话》。将“临县话”与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艺术语言并驾齐驱,是我对临县话的“发明”,虽未取得《专利证书》,但“发明专利权”非我莫属。“‘临县话’入住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深荷厚意”,发证“以资谢旌”。让临县话在国家总书库,亚洲规模最大、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的国家级文化平台有了一席之地,是我对临县话的“创举”。我为诸多“临县话”的字词寻觅到了在古汉语典籍中的出处,颠覆了“临县话有音无字”的误解,坐实了“临县话古而不土”的观点。我的一知半解,尝脔一鼎地为古老精深的临县话掷地有根而增色。

    作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均为山西省第二位的临县的惟一发音人,我为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典藏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录制了300多分钟的“临县方言口传文化”音视频资料,用于国家语言资源保护事业。临县话将在“语宝”云平台永久在线。发音人的缘起便是业余人员出版超越了前贤的同类著述”的方言研究专业著作《金圪垯》。

    我为临县话骄傲自豪,更为自己研究“临县话”的成果出版专著、斩获奖项、发表论文欣慰。

    处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传递接力棒的首尾40年间,笔耕纸田、文挂纸帛,纸笔工具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之习惯”一以贯之。

    初始阶段,手写稿件:钢笔起草,铅笔修改,圆珠笔复写誊清,邮寄投稿,自留底稿。稿件在纸质媒介上发表后,收到赠寄的样报样刊。底稿与样稿比照研读,领悟编辑的修正意图,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样”“底”比对法,是独一无二的淬炼,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字句修改的方法,更好的是主题提炼、谋篇布局、标题命制的章法,是此时无师胜有师的“手把手”写作技巧的培训,是无成本的“研究生”实训,“样稿”是“博导”,“底稿”是学生。

    改进阶段,打印成稿:笔写改定后,请人打印两份,投递、自留。底稿对照样稿,劣优自显,两目了然,积累的是扬长避短的为文技艺。

    升级阶段,电脑写稿:纸笔、电脑混用,纸上列出提纲,自己尝试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写作,虽然效率极其低下,但“改革的阵痛”过后便是“分娩的喜悦”。基本步骤是:遵循提纲,输写成文,打印初稿,执笔勾改;请人编排,发送电子版。电脑写作是今天的常态,但修改的最好方式恐怕还是纸质版上“弹钢琴”,特别是长文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删繁就简、润色全貌等,“纸上得来不觉浅”。

    提高阶段,无纸发稿:电脑输写,鼠标改定,自主对外编发电子版。

    我的白纸黑字几乎都是原始性流水线生产的。有了选题灵感,收集所需资料,认真列出提纲——把主题、标题、段落、重点、先后、详略推敲出来,当作文章的蓝图。按图搭建,千写万改,直至无才修补,投发出去。改无止境,非时效性的东西,改好后“冷落”它一个星期,回过头来第N次修改,更容易发现改点,改出经典。

    改功不到,文章不妙。俗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改写人生”、“改写命运”、“改写历史”,首要成分是“改”,要害落点在“改”。我的文章无一不是“改”出来的。

    回顾个人的生存轨迹,审视可以装裱成画的年轮,唯一能够放到天平上称毫确微的是:因为改写文章,所以改写了人生。

    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逻辑思维方式、主题思想意识、篇章结构方法、详略得当观点……为我担纲“吕梁市2016年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2018“临县第二届全民运动会”总指挥兼开幕式总导演奠定了思想方法的基础,使前者“远超以往”,后者宣告闭幕的县委书记将总指挥提供的“我宣布——临县第二届全民运动会——闭幕!”词,脱口为“我宣布——临县第二届全民运动会——胜利闭幕!”“胜利”二字拨千斤,昭示了县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安全顺畅、空前精彩、文化传承的临县第二届全民运动会“这篇临县文化散文”的评判结论。

    凭借眷恋临县话的笔痕文迹,我在退休后得了一顶桂冠:吕梁市“银发人才”。“人才”着实无颜领受,“银发”可谓无限得体,因为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满头银光亮晶晶了。

    《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红楼梦〉中的临县话》《论“中央后委在临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等作品被国家、省、市、县的报刊、网站一文数用地登载,论文论进了省、市的研讨会议,独立或合作出版了数本书籍,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终身会员,被聘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研究员,当选为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获山西省好新闻奖、吕梁市“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奖、吕梁地区纪检监察系统“好新闻、好文章”奖,因对外发表文章三次立功,当过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特邀编辑,在国家语委的平台用临县话永久发声……所有这些,均为笔之痕、文之迹、章之功。打树寻根,都是临县话、临县文化的硕果,我不敢据为己有。

    我的一笔一画炼成报刊文章,因文而名被爱惜,全仗国家、亲师、尊长、益友的关爱培植。谨以包浆欲滴的心中一座文字牌楼,旌表其功。

    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让我从“推荐升学的重压”中解脱,有了学而优则文的可能。此系根本,无根不立。我唯报之以文才算忠。

    严慈劳断筋骨耗尽心血供养读书,是我以身许国、为文守正的不二黄河源头长江活水,居功至伟。我把自己的文章面世当作结草衔环,更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

    初中班主任董卫珍老师赠我一沓“风帘纸”,让纸墨困境中的学生班长有了信笔写生的“肥田沃土”。雪中送炭的师生情忘之非礼。

    临县一中高54)班是1978年恢复考试招生的首届班级中的快班,班号定格在永远青年的段位,获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教育厅的“优秀班集体”等荣誉,是快班中的“快班”。班主任薛永明老师从首次作文教学中望文生爱,选择我担任班团支部书记。我成了未满16岁就当“书记”的幸运儿,第一次体会到作文的魅力。

    薛老师长眠了。我长期地记着先生首次给我回信的第一句话:“人常说,人越活越难。”这是我真正懂得了含义又终身不敢忘却的第一句“临县话”。我把师生情宜融入了短歌长叹的悼念中:

    君辞弦月瑶池去;

    我痛杏林甘露缺。

    离石师范学校语文老师雷云莉是我文窦初开的奠基人。雷老师若干次拿我的作文做匿名讲评,这种“雷师李生”心照不宣的课堂,就像一对一的写作辅导,传递到我灵魂深处的鼓舞能量是厚实的,厚实到“雷霆万钧的刻度。

    中学、中师是我学业攻坚和人格成型时,更是文笔萌芽期。个人至关重要“历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源自业已成家生子的长姐改明之手,我的字里行间浸润着“长姐如母”的心血。我唯有以侍母之诚待姐,才配称弟,不违悌道。

    《吕梁日报》原副总编辑高秋荣先生是我的师傅,耳提面命了怎样从现实中发现新闻线索,从事实中提炼主题,如何惜字如金,怎么瞄准投稿窗口……是玉成吾文的导师,当之无愧的“师父”。我的篇篇文章无不油漆了金秋繁荣的底色。

    1983年夏,我带学生到县城中考,开考的时空问寻着找到呼号为“临县人民广播站”的县广播电视局领取稿费。首次踏入稿恋已久的新闻机构,财务会计的一声“国才,白文的李海光来哩”,成了主编刘国才与通讯员李海光谋面的先声。我被引荐到局长面前,惊悉要我来当编辑。

    若干年后,谜题得以破解。原来是国才先生从笔墨往来中产生动议,提出建议,广播电视局借县委宣传部之力,商我去当编辑的。我绝非文字千里马,但耿直如笔的国才同好实属我由通讯员擢升编辑的伯乐。

    第一次直面貌善心厚的国才君,我遐想由教师改行编辑,从农村进入县城,脱茧蜕变,理当终生念这位异姓兄长的好。节逢春秋,我对兄长慰之以礼,每遭仁兄直言劝阻,我更乐此不疲……

    临县原监察局局长、原人事局局长因为调动我的事,主观上“争眉霸眼”,客观上“夫唱妇随”,联手替我遮上了“红盖头”,“抬举”着花轿把我“娶”进县政府机关,增强了我笔绘湫川的自觉、自信。我谨用心香一柱祷告“二位局长”魂列仙班。

    临县老促会会长渠文明30年如一日看得起我的拙笔陋文,在默契的彼此欣赏、工作配合、生活互助中成了我之良师益友,是我拨弄文字琴弦,弹奏生活歌谣的贵人。我俩曾被往生的文化人士戏为“南渠北李”。我刻骨挠髓地深知,草根海光“李假渠威”,贪了文化旗手的天功。

    1985815日,我以羞于启齿的婚礼和难以言状的新房娶回爱人邢秋平,唯一的“万有引力”便是笔痕文迹。我佩服爱人重文轻物的睿智,感激秋平轻物重文的良善。直至“红宝石”年月,在世界家风大会、全国传统文化讲坛和小女犬子的婚礼等所有正式场合,我都毫无例外地尊称“爱人秋平”。邢是我纸不入库笔不归山的赶车人,我是她鞭策着不曾松套的拓荒牛。

    ……

    “心中的文字牌楼”寄托了我的朴素感恩观——记住起步,才能迈开脚步;迈开脚步,才能学会跑步!忘记起步,难以迈开脚步;迈不开脚步,怎么能学会跑步?

    我能以扬“临县话”之长,报国家的护佑、临州的养育、父母的恩德、师长的教诲,是天大的福分,只恐艺不精,力未竭,文难全。(临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海光)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