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平凡铸伟力 坚守照初心(人物通讯)

    —— 九旬翁尉满囤的夏县文化担当与时代回响​

    红色山西网  2025-09-16  浏览:3716

    在山西夏县这片浸润着嫘祖始蚕、司马光著史的文明厚土上,九旬老者尉满囤的身影,始终与 守护二字紧密相连。从青春年少履职尽责,到白发苍苍深耕乡土,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记忆,用笔墨留存每一段岁月的温度,在平凡的坚守中,为这座千年古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文化屏障,成为当地人口中敬重的 文化守护者”“历史记录者

    一、退休前:履职深耕,埋下文化伏笔

    尉满囤的人生轨迹,始终与 责任同行。1962 年,从山西大学毕业的他,怀揣着对工作的热忱,走进山西省委机关。彼时的他,虽年轻却沉稳,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一丝不苟的态度,高效完成每一项任务 —— 无论是政策文件的起草,还是日常事务的协调,他都力求周全。领导的认可、同事的信赖,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更培养出出色的组织协调与政策执行能力,为日后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打下了坚实根基。

    1982 年,响应 干部四化标准的号召,尉满囤被省委选派至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初到夏县,他没有急于 烧三把火,而是选择用 脚步读懂这片土地:清晨迎着朝阳出发,傍晚踏着余晖返回,短短数月,他的足迹便遍布夏县的各个乡镇。在裴介镇的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对 增收的期盼;在水头镇的偏远村落,他蹲在田埂边查看灌溉渠,站在土路上感受通行难题,一字一句记下村民 出行难、灌溉难的愁绪。基于这份扎实的调研,他迅速找准工作方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苹果种植、山羊养殖等特色项目,让 土里刨金有了新路径;同时,他多次向上对接资源,牵头规划并修建了多条乡村公路,泥泞小路变成平坦大道,农产品再也不用因运输受阻 烂在地里;组织实施水利设施修缮与新建工程,一条条灌溉渠蜿蜒田间,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让农民的 饭碗端得更稳、更有底气。

    后来,尉满囤调任夏县政协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既发挥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组织委员围绕夏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建言献策,更将目光投向了 文化传承这一长远课题。深知 红色记忆是精神根脉,丢不得的他,主动牵头组织编写《夏县英烈谱》—— 为了收集准确的史料,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走访革命老区幸存者,在县档案馆里翻阅尘封数十年的档案,甚至远赴河南、陕西等地寻找英烈后人,只为还原英雄事迹的每一个细节。最终,这部书系统梳理了夏县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将英烈们的英勇壮举与崇高精神生动呈现,成为当地中小学、机关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读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夏县人传承红色基因。更具前瞻性的是,他敏锐地意识到 村名是地方历史的活化石,藏着乡土的根,即便政协工作繁杂、担子沉重,仍坚持将全县村名的历史文化渊源调研工作列入年度计划。虽因 1998 年卸任退休,这项工作仅刚起步,但这颗 守护乡土记忆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为退休后的文化坚守埋下伏笔。

    工作之余,尉满囤还有一个与 夏县紧密相连的爱好 —— 奇石收藏。在夏县黄河支流祁家河一带,每到周末清晨,总能看到他背着工具包寻觅的身影:河水边、河滩上,他弯腰仔细翻找,遇到纹理独特、形态别致的奇石,便小心翼翼地用布擦拭、装入收纳箱。多年积累下,他的家庭奇石馆藏品丰富,其中一组由 118 个字组成的 故事组石,通过石头的天然纹路串联出完整情节,曲折有趣、形态逼真,在当地奇石收藏圈传为美谈。不少石友慕名前来参观,他总是热情接待,分享每块奇石的发现过程与背后的夏县地理故事;有时还受邀参与省市奇石展,将夏县的自然之美与文化韵味传递给更多人。这份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更让他在与奇石的 对话中,加深了对夏县自然与文化的热爱,为日后深耕乡土文化积蓄了情感力量。

    二、退休后:以心为灯,守护乡土魂脉

    1998 年退休后,尉满囤没有选择在家 安享晚年,而是开启了一段更具意义的 文化守护征程。对他而言,退休不是责任的终点,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传承的起点。

    (一)以脚步为笔,八旬踏遍三百村:抢救 活化石般的村名记忆

    村名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老人们走了,故事就断了,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2010 年前后,已年过八旬的尉满囤,在与老乡聊天时发现,夏县许多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正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逐渐消逝 —— 有的村名来历仅靠口耳相传,年轻人知之甚少;有的民间轶事、传说典故,再也没人能完整讲述。看着这些珍贵的乡土记忆面临 断层,他不顾年岁已高、腿脚不便,毅然拄起拐杖,踏上了 抢救性田野调查的道路,立志为夏县留下一部完整的 乡土档案

    此后七年多的时光里,夏县的田野间、村落中,总能看到尉满囤蹒跚却坚定的身影。为了核实一个村名的来历,他常常一天辗转两三个村庄:在埝掌镇崔家河村,他坐在老乡的炕头上,握着九旬老人的手,耐心听老人讲述 崔氏家族从陕西迁徙至此的往事,生怕错过一个细节;在东浒村,他先后走访五位老人,反复比对 古禹王时代运粮河穿村而过的不同传说版本,记录下最贴近史实的表述;遇到方言较重、语言不通的老人,他便请村干部帮忙翻译,一字一句记在笔记本上。

    光有口述还不够,为了给村落故事找寻史料依据,他又一头扎进县档案馆、图书馆。在堆积如山的典籍中,他戴着老花镜,逐页翻阅清乾隆年间的《解州全志》、光绪年间的《夏县志序》、1998 年版《夏县县志》以及《夏县文史资料》等十余部典籍。遇到与村名、村落历史相关的记载,他便用铅笔轻轻标记,再逐字逐句摘录到笔记本上;发现史料与口述内容有出入时,他又不辞辛劳返回村落,找老人进一步核实。七年时间里,20 余本笔记本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填满,有的页面还附着手绘的村落位置图、河流走向图,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对乡土文化的深情与执着。

    2016 5 月,尉满囤自掏腰包,将七年收集整理的资料汇编成《村名・轶事・传说》上、中、下三册出版。书籍发行后,不仅村民们争相阅读,拿着书找他 补充家乡故事,文史研究者也纷纷点赞,认为这本书 填补了夏县乡土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让这部 乡土档案更完整,他顶着八旬高龄继续奔走,又用两年时间增写了 34 个村庄的内容,形成《村名・轶事・传说(续篇)》。2023 5 月,在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夏县地方志研究室)的接力完善下,该书合订再版,约 48 万字的内容,系统梳理了夏县各村名的命名依据 —— 既有因历史名人(如裴介村与介子推)、重大事件命名的村落,也有因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得名的村庄,更收录了大量民间故事、风俗习惯与传统技艺。这部书,不仅为夏县村史村志编纂提供了详实史料,更让千年古县的乡土记忆有了可触摸、可传承的载体,成为夏县人 读懂家乡的文化手册。

    即便书籍再版,尉满囤仍保持着严谨谦逊的态度,特意在扉页标注 征求意见稿。他在书中坦言,部分村名来历因年代久远、无明确史料可考,内容多依据老年人座谈和家谱记载整理,很难判定绝对准确性,只可作参考,不能当结论;同时,他还主动联系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支持其发出 补充乡土史料的倡议,欢迎知情者与读者提出修改意见,只为让这份 乡土档案更精准、更完善,给后人留下一份经得起检验的文化遗产。

    (二)以热忱为墨,九旬笔耕抗倭史:不让英雄故事湮没时光

    在抢救村名记忆的同时,尉满囤心中始终牵挂着另一件事 —— 夏县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夏县位于中条山西陲,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片土地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无数夏县儿女挺身而出:有的村民自发组织游击队,在山梁沟壑间与日寇周旋;有的八路军战士坚守阵地,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有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运送粮食与药品…… 然而,这些散落民间的抗倭轶事,大多未被载入正史,随着亲历者逐渐离世,正面临被遗忘的风险。

    英雄们为守护家乡流血牺牲,他们的故事不能埋在土里!怀着这样的信念,退休后的尉满囤又开启了抗倭历史挖掘工作,这一干又是十余年。彼时的他已近九旬,视力下降、腿脚不便,但只要提及 抗倭故事,他便充满力量。他再次跋涉于夏县的山梁沟壑之间,走访一位位耋耋老者:在泗交镇,他听 92 岁的老游击队员讲述 夜袭日寇据点、炸毁敌人粮库的惊险经历,连战斗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数都详细记录;在瑶峰镇,他从烈士后代手中接过泛黄的家书,一字一句研读其中的家国情怀,眼眶泛红地说 这都是英雄的心声,得记下来;为了核实 中条山战役中夏县籍战士的牺牲情况,他甚至多次前往运城、临汾等地的档案馆,寻找当年的战报、烈士名录,只为还原历史真相。

    除了田野调查,他还系统查阅史料:从《夏县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夏县历史大事记述》,到《夏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每一部典籍他都逐章研读,摘录与抗倭相关的关键信息;遇到不懂的历史细节,他便拄着拐杖前往夏县政协、夏县老促会、夏县老干部局请教,政协提案委主任裴婷婷、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郑新峰等人,常常帮他整理资料、核对史实;文史爱好者张海珠先生更是主动拿出个人收藏的《夏县抗战史料汇编》等珍贵资料,助力书籍编撰。

    2025 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尉满囤精心编撰的《夏县抗倭轶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 惨案篇”“抗日篇”“剿匪篇”“游击篇”“唐准源(军长)篇为框架,用乡野血泪、群众呼声、历史碎屑为内容,在正史的宏阔叙事之外,勾勒出一幅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夏县抗争长卷。书中,有 百姓在战火中坚守家园的坚韧 —— 水头镇某村村民为保护八路军伤员,将其藏在山洞中,每日深夜冒着危险送水送粮,坚持近一个月;有 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无畏 —— 夏县籍将领唐准源军长率部在中条山阻击日寇,弹尽粮绝后举枪自戕,以身殉国;还有 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的热忱 —— 尉郭镇妇女们连夜赶制军鞋,孩子们组成 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这些未被堂皇史册记载的小故事,是夏县人民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响的警钟。尉满囤在《夏县抗倭轶事》的序言中写道。他始终坚信,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为了让后人懂得和平的珍贵。他常对前来拜访的年轻人说:我多记一个抗倭故事,就是多为英雄留一份念想,多让你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前辈们用命换来的。

    (三)以坚守为魂,著述传薪:让夏县记忆照亮未来

    从八旬高龄踏遍三百村抢救乡土记忆,到九旬之年仍笔耕不辍梳理抗倭历史,尉满囤用二十余年的坚守,生动诠释了何为 文化担当。他的两部著作,一部是承载千年乡土情怀的 夏县文化百科,一部是记录英雄壮举的 红色精神教材,不仅为夏县留下了珍贵的文化与历史财富,更在当地掀起了传承地方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热潮。

    如今,《村名・轶事・传说》已通过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陆续发放到全县各乡镇、行政村及中小学、文史研究机构,成为干部群众 知夏县、建夏县的重要文化参考 —— 乡镇干部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会参考书中的村落历史与文化特色,打造 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村民们通过阅读家乡故事,增强了对故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夏县县委党史研究室还联合教育局,计划围绕该书开展 乡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从小读懂家乡的历史,主动成为乡土文化的守护者。

    《夏县抗倭轶事》则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 鲜活教材”—— 夏县各中小学将其列为课外必读书目,组织学生开展 读抗倭故事、讲英雄事迹主题班会;社区、机关单位通过读书会、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干部群众在聆听本地抗战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县文旅局还计划将书中的经典故事改编成情景剧、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夏县的抗战历史。这部书,不仅让夏县的抗战历史 了起来,更让红色精神融入夏县人的血脉,为夏县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夏都儿女以历史为镜,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三、结语:从履职者到守护者 —— 尉满囤用岁月书写文化长卷

    尉满囤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彰显着不凡的力量。从省委机关的年轻干部,到夏县基层的 父母官,再到退休后深耕乡土的文化守护者,他的身份在变,但 为地方尽责、为文化留根的初心从未改变;从青丝到白发,他的容貌在变,但对夏县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执着从未减退。

    如今,九旬高龄的尉满囤,仍会时常坐在书桌前,翻看自己编撰的书籍,回忆田野调查时老乡递来的热茶、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帮忙;遇到前来请教乡土历史的年轻人,他总是耐心讲解,一遍遍叮嘱 要多关注家乡的历史,守住文化的根。他就像一棵扎根夏县乡土的古松,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不张扬、不索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更多人树立了榜样 —— 平凡人亦能以热爱为帆、以执着为桨,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为地方文化传承、历史铭记贡献非凡力量。

    尉满囤用岁月书写的,不仅是一部夏县的文化长卷,更是一份关于坚守与担当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照亮了地方文化传承的道路,也提醒着每一个人:文明的火种,需要有人守护;历史的记忆,需要有人留存;唯有铭记历史、守护根脉,才能让家乡的故事永远鲜活,让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