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魂:镌刻在黄土上的红色丰碑(散文)
站在运城的黄土高坡上,风里总裹着一种特殊的气息 —— 那是盐池千年的咸涩,是中条山松涛的清冽,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浸润土地后,沉淀下来的滚烫记忆。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的文明曙光,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起了一群钢铁般的脊梁,将生命的光芒刻进了运城的山河脉络。
我总爱在清明时节去夏县,在堆云洞的青砖灰瓦间寻觅嘉康杰的足迹。这位被当地百姓称作 “革命老黄牛” 的先驱,当年就是在这沟壑纵横的晋南大地,背着粗布行囊,揣着油印的传单,把革命的火种播撒进每一个村庄。他曾在麦垛旁给农民讲翻身的道理,也曾在山洞里彻夜修改进步教材,油灯的微光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却亮过深夜的星辰。1939 年那个寒冬,当敌人的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时,他怀里紧紧揣着的,不是个人的私物,而是一份尚未完成的党员名册。如今堆云洞的紫藤花年年盛开,紫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他当年未写完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对这片土地的赤诚。
沿着涑水河往下走,就到了闻喜县。在陈家庄的纪念馆里,一尊高君宇的铜像静静矗立,他的目光依旧望着远方,仿佛还在为 “唤起民众” 的理想奔走。这位运城大地上走出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北京的胡同里办刊物,在太原的街巷里组织罢工,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中国革命的黎明时刻。他写给恋人石评梅的信里,曾这样描述对家乡的牵挂:“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 —— 而这光芒,首先要照亮我故乡的黄土。”1925 年,他在病榻上溘然长逝,年仅 29 岁,而他带回运城的革命思想,却在晋南大地生根发芽,长成了推翻旧世界的参天大树。
最难忘的是中条山的秋天,漫山的红叶像极了当年 “八百冷娃投黄河” 时染血的战旗。1941 年,为保卫黄河防线,运城籍的八路军战士们在中条山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弹尽粮绝时,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兵,抱着 “宁死不做亡国奴” 的信念,手挽手走进了奔腾的黄河。他们中有的还没来得及给家里写一封家书,有的口袋里还装着母亲缝的布鞋,却用年轻的生命,在黄河岸边写下了最悲壮的诗篇。如今,中条山的风还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黄河的浪还在传颂着他们的英名,那些未曾远去的灵魂,早已化作了运城大地上最坚实的脊梁,守护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
行走在运城的街巷里,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欢声笑语的孩童,我总会想起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先烈。他们用热血染红了运城的天空,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岁月静好,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运城的山山水水,成为了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灵魂。每当盐池的晨雾升起,每当中条山的夕阳落下,我仿佛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 嘉康杰在田间播撒火种,高君宇在灯下书写理想,八百冷娃在黄河边挺起胸膛。他们从未离开,他们就活在运城的每一缕风里,每一寸土里,每一个运城人的心里。
这就是运城的先烈,这就是运城的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用牺牲照亮了民族的前路。如今,我们站在他们用热血铺就的道路上,更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红色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让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在运城的天空下,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作者: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