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到新绛天主教堂的故事
新绛这达的古城北边,国家有重大事情发生前就会尖上冒烟的龙兴宝塔西,有一座神妙奇特的扬佛行善的天主教堂,为我国四大教堂之一。
三尊尖塔下设有弘大教堂,内有教会成员们坐南向北,按排而坐佛椅,四壁墙上有信仰绘画和教言言语。
这个教堂起源于1703年,由意大利传教师来到新绛开始传教而固。1881年孔昭明出任山西北境教区正教主。为传播宗教信仰,凝聚教众神的场所,用来行善好施,方便筹资,于1898年破土动工,立木吊梁,绣花立规,历经10年,终在1908年完工。
1938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时期。
那些年头,日本鬼子在咱这儿胡日鬼捣乱,干那烧火抢东西的事是家常便饭,新绛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牺惶。
就在这年1月的一天,从老远的地方来了个大鼻子洋人,后來才知是白求恩,他带着几个人,一路往延安赶,帮咱打小日本。
这一天,他们进入咱新绛,先走到南关渡口,礼貌的问桥工:“到天主教咋走”。桥工回答“走过水浮船桥,上坡入洞门(绛州城南门)直走,串过中街,朝高处看,前边有4外塔,东岸1外是冒烟塔,西岸3外尖尖塔,下头就是教堂”。你们走那干么?回答:“护国,打日本人,住一夜,明天往延安赶”。
看上去,这些人也早已疲惫不堪,走路还有点心劲,但浑身缺力儿。他们在街上走着看着,抬头往上眊,街北面西侧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映入他们眼帘。啊,佛堂,神灵处,那便是新绛天主教堂,那可是来人的可信可心去处啊,牙也是咱这儿的老地方古董标记建筑。
教堂里挤满了许多难民,白求恩走进去,眊着这些人眼里无助和无奈软弱神态,心里满是十分的怜悯。
此时,教堂的荷兰籍主教孔昭明和神父曹冠英,也看到了这位头发稀少,偏大个头,皮肤白,且胖廋适中的洋人。
白求恩自称:“我是医生,可为人解除病痛,要接住一宿,明日赶往延安,为共产党救国民,抗日服务”。
尽管他们素不相识,但都是行善人,又有着相似的皮肤与颜色,他们就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
孔主教热情地接待了白求恩一行,递上紫黑色洋烟丁儿,又打开洋酒边喝边卖派起來。白求恩用手比划着,意思是想在这里借个光,住一晚上,再讨点吃喝。管事的也不含糊,痛快又麻溜地就安排下咧。
住下后,白求恩和天主堂里的人谝起话来,知道这里有受伤人员,因缺医少药,就坐不住了,叫上帮手,把随身带的医箱打开,开始给伤者看病摸药。
在那个寒冷的黑夜,白求恩跟孔昭明坐在一块儿,一会用英语,一会用法语,一会用手式亲切地鼓捣起来。白求恩讲着打仗的惨状,说起他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主教和神父谈了在中国的见闻,讲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感情。
并说:“天主有灵,慈悲向善,上帝不会放过作孽的人”。他们的话匣子久久停顿不下来,在教堂静悄的空间里回响,像似能为扭转打仗动荡的局面带来一丝丝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日头刚刚露面,白求恩就起身,告别新绛天主教堂堂主及帮人们,踏上前往延安的路程。
虽然他在天主教堂停留了短短一宿,但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建筑都成了他在中国漫长征程中的一段珍贵的回忆。
而对于新绛人来说,白求恩的到来,也像亱里的一颗流星,吱流儿一声,一股暖流,急闪一下,让人明眼亮。
时间虽短,光线却长。白求恩的精神传给了我国一茬又一茬人,留在了一代一代的心中,特别是新绛人对白求恩思捻与感情比别地人更亲。
后来,咱这新绛人才知道,白求恩是从加拿大动身,经香港到延安路过新绛的,他虽是个基督教徒,但心里却装的是世界的事儿。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后来,在给伤员作手术时,不幸感染后逝世的,才49岁,多可惜啊!毛主席专门写了《纪念白求恩》,号召咱都得跟他学,学他的那股子国际主义精神。那可真没话说,大老远跑来帮咱打小日本人侵犯鬼子,说他是国际主义精神,心里头装的是咱老百姓,搁咱新绛人说,这就是″实心实意″为咱好,赌上命地救人,干正事。他对工作的态度,那叫个"死心眼儿″,干啥都顶真,一点不含糊。他的这份情这份恩,咱往后世世代代都得念叨着,都要像他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心眼全想着大伙儿的人,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过好,过车律。国家才能富强,钱多物丰啊。
作者:新绛县老促会 柳文利 马新立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