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亮剑》里的伏击战

    ——访洪洞韩略战役旧址

    红色山西网  2025-09-19  浏览:3912

    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情绪阴郁沉重,急需改善一下心情。先生说,要不咱们去韩略吧!就是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伏击日本战地观摩团的地方,那里有个烈士陵园,就在当年战斗打响的地方。

     一听这个建议,我瞬间来劲了。想起了20年前《亮剑》首播时,看到了这一集,先生激动地拍着大腿说:“这个战斗我知道,就在咱洪洞曲亭,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那里的烈士陵园扫过墓!”

    电视剧《亮剑》是我们看过多少遍都看不烦的剧,这么多年了,只要碰上了,就得看上一会儿,剧情和镜头都烂熟于心,连台词都快背会了!也是因为拍得太好了,导致后面重拍的都看不进去了。    

    说走就走,周日的早上,我们迎着初秋难得的好天气,驱车来到洪洞县曲亭镇韩略烈士陵园。透过铁栏杆的大门可以看到陵园里的碑亭,然而却是铁将军把门。我不甘心地在公示牌上搜索着,终于找到了两个联系电话。我打过去表达了参观的意愿,对方答应帮助联系人来开门。

    微信图片_20250919065844_59_2.png

    石碑

    等待的过程里,我发现了大门边上一处小小的石碑,碑上赫然“韩略战役旧址”。哎呦,我们其实就是来找战役旧址的,这不到碰着了!而且,石碑后面的墙壁上有一处鲜红色的公示栏,清清楚楚地标识着安全责任人就是韩略村的支部书记。这可好!我立马给书记打去电话,还是位女书记,她爽快地告诉我:“你等着!我马上让人过去给你开门!”她没有问我是谁名甚,也没有问我为啥来这里,那浓郁的乡音里带着坚定的支持,没有丝毫犹豫。 

    我也没闲着,在土坡坎坎边踅摸着秋阳下的美景。翠绿翠绿的酸枣枝枝上,酸枣子红了!刺格楞楞的野草丛丛边,野花儿艳着!野菊花就开在坡畔畔崖边边。这里是两条沟分叉处的黄土圪梁,倒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脑海里翻转着李云龙带着八路军和民兵趴在土坡坡上隐蔽的画面,仿佛我就是那个队伍里的一员。

    开门的人来了,是一个敦实的汉子,浓密的眉毛黝黑的脸庞。我一边道着谢,一边赞着大哥的长寿相。他说:“我也给你们讲不了,你就进去看吧,看完了把门给咱锁好就行了!”洪洞南塬上的人就是这个样儿,实诚! 

    微信图片_20250919065928_60_2.png

    碑亭

     陵园不大,碧树荫荫。碑亭里一块2005年洪洞县委县政府立的碑,记载了那场发生于19431024日的著名战役。那是八路军的38616团,在王近山的指挥下在韩略村西南设伏,歼灭了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战地观战团”,歼灭了180余名日军军官,击毁13辆汽车,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关键是彻底粉碎了日军的“铁滚扫荡”计划。194413日,《解放日报》发文称赞“创造了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毛主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我就是来这里借气的!想把82年前,在这山坡坡上打出的那股子英雄气势拿出来说说,想在9·18“国耻日”即将来临之即,表达我们不仅仅有受辱的记忆,也还有坚强不屈辉煌的战绩。我想给所有的人说,82年前八路军在这里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共产党的军队智慧灵活、因时就势、机动作战的实践经验,还打出了山西老区沟壑纵横中的坚韧不拔,打出了临汾军民的气势如虹。 

    微信图片_20250919070009_61_2.png

    献厅

     碑亭的后面就是献厅,摆放着鲜花和花圈。绕过献厅,就是石砌的墓冢,立面上雕刻的是这场战役画面。我听先生讲这座陵寝里安葬着韩略战役二十余名英烈的遗骨,45年前他们来扫墓时还没有这样的陵墓,只是两间简易的房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韩略战役就刻印在他的记忆里,更因如此,二十年来,我一直惦记着要来到这里,亲身感受这里的风,这里的坡,这里的沟,感受那风里传颂的故事,那坡上留下的痕迹,那沟里安放的英灵。

    我们出了陵园,刚锁了大门,一辆军车停在了门前。我们赶紧迎上去,告知村支书的联系办法,原来是洪洞武装部的同志陪同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来拍摄采风。哦呦!这个我喜欢!能把故乡的红色故事讲出去,讲遍天下,我高兴!哈哈!这是啥缘分,咱们央视的同志们竟然比我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我们反过来成了受众。

    在我刚刚去过的山崖边,他们拿出地图指给我看!向北是往洪洞,向南是去临汾,原来的路就在沟里,两侧都是六七米高的黄土陡壁,我们的队伍就是从这里向东设伏了一公里,日军的观战团就是从洪洞方向过来的,在这样的天然屏障掩护下,我们在这里伏击有如瓮中捉鳖。

    我还知道了,原来这场战役并不是无准备之仗,而是我们临汾城里的情报站,提前获取了准确信息,太岳军区司令陈赓派出了王近山带着部队来打伏击。摄制组昨天去过了当年部队集结的村,听村里的老人讲述了那时的故事。

    那是战斗的前一天晚上,王近山精心部署:九连抽一个排控制炮楼,其余两个排埋伏在村头截敌“头”;四连和五连埋伏在公路两侧坡坎后,打敌“身”;六连在最后堵敌“尾”,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扎紧“口袋”。各营纷纷请战,最终决定此次奇袭由二营执行,三营派出一个连协助。

    韩略村这一战,王近山威名远扬。陈赓司令员说:“韩略村战斗比在战场上消灭5万日军还意义重大。”而这场振奋人心的战役被改编进《亮剑》的剧情,剧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原型,就是以王近山为主的八路军指挥员形象的综合,而电视剧表达的“亮剑精神”当年激励了无数的抗战军民,直到今天仍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急切地向摄制组讲述着抗战时期临汾城里情报站的故事,和那些战斗在敌人心脏,冒着更加艰难险峻的环境条件,源源不断给前线提供情报的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也是此时我知道了,当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震怒之下,集结了3000兵力反扑而来,并派出飞机寻找八路军主力意图进行毁灭性打击。然而,八路军早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帮助下奔赴延安。当韩略村伏击战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专电表彰,我们临汾城里的情报站也获得了特别嘉奖。

    我和先生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我们站在山梁上,阳光明媚着黄土地上的生灵,黄土坡坡送来了太行山里的秋风,脚下就是烈士鲜血浸润过的土地,我能听到枪炮声里日军绝望的哀嚎,我似乎又看到了《亮剑》里的画面和场景。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韩略伏击战从历史烽烟里完完整整地走进了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抗战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临汾大地上传颂不息的传奇,更是洪洞人们世世代代的骄傲和自豪。秦英

    2025915

    来源:公众号 兰若闲处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