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漫沟火种:一座深山党校的烽火记忆

    红色山西网  2025-09-15  浏览:3751

    19408月,岳阳县成立后不久,县委便在霍山脚下古阳镇热留村一个仅有四五户人家的漫沟庄建立起一座党校,开始轮训农村党员,连续举办四期培训。19414月下旬,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工作、巩固抗日根据地,县党校就民主建设、武装斗争与生产建设等方面政策,组织党员集中开展系统学习。直至19423月中旬,党校仍在漫沟坚持举办党员集训,每期培训长达14天。没人能预料,这片被战火裹挟的深山陋室,将成为淬炼革命信仰的熔炉,让所有参训者颗颗红心,在绝境中燃成照亮前进路上的火种。

    绝境选址:战火中的“秘密课堂”

    即便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194212月,县委毅然决定在漫沟庄再次举办一期党训班。这一期由县委组织部长孟健、区委书记李安和县委干事申怀义共同负责,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授课教师。

    那时的古县,正经历抗战中最艰苦的岁月。日军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不断进逼根据地腹地,白素、安吉等据点如毒牙般楔入,“百日扫荡”让太岳山河蒙尘,“三光”政策让百姓日夜难安。太岳区党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必须培养出能扛重任的干部,否则抗战的根基难保!”漫沟庄地处深山、位置隐蔽,成为理想中的秘密党校。乡亲们一听要办党校,二话不说纷纷腾出自家窑洞和草棚深山里的“课堂”,就这样悄然搭建起来。

    特殊规矩:编号背后的生死保密

    前来报到的130名学员,都是各村选拔出的抗日骨干。从领取编号的那一刻起,真实姓名便成了不能提及的禁忌。在这简陋的环境里,行着最严格的纪律——“五不准”不准交谈籍贯姓名、不准透露亲友信息、不准谈论原职务、不准泄露学校位置、不准外传干部情况。一天深夜,两名学员忍不住悄声互报真名,被未睡熟的同志听到,次日一早便上报党委。孟健立即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严厉批评道:“这是拿党组织的生命当儿戏!”最终两人受到警告处分,各小组还专门开展整日专题讨论。自此,再无人敢触碰这条红线——战火中的保密,就是保命。

    苦中坚守:用肩膀扛起生存与信仰

    党校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人每日只有七两杂粮,小米掺玉米面,无盐无油,难以下咽。蔬菜告罄,学员们就上山挖野菜;寒冬时节野菜冻结,他们就结伴打猎。用水需到山下河沟挑,往返一趟便是半个时辰;烧煤得去十里外的煤窑肩挑背扛,肩膀磨得红也无人喊累——一百多人的日常所需,全靠学员们轮班承担。夜里,大家挤在潮湿的地铺上,寒气透骨。干部与学员同吃同睡,还要轮流站岗,严防汉奸特务。即便如此,没有一人叫苦。

    燃情学习:深山中点亮的信仰之光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党的基础知识)、军事技能(游击战术)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通常上午学习,下午训练,晚上讨论。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比山间的柴火更旺。天未亮便起床跑步,《国际歌》声穿透晨雾。孟健嗓音洪亮,每教一句歌词,便蹲下来用生动的比喻讲解,“英特纳雄耐尔”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学员们听得目光炯炯,讨论时群情激昂:“咱们就得拼命干,才能换来好日子!”

    射击训练尤其认真。子弹珍贵,每人仅限几发,但个个力求精准。学员2号曾是老游击队员,枪法极准。有人赌他打不中天上的乌鸦,他举枪便射,乌鸦应声落地,众人欢呼喝彩。结业时,他毫无悬念夺得射击第一。

    没有灯烛的夜晚,学员们围坐草堆旁热烈讨论。有一次,三组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什么党组织不能公开?”争执不下之际,请来孟健评理。他坐在石头上,平静地说道:“现在党员人数尚少,群众还未完全理解我们的主张;加之一些同志思想上不尽成熟,公开易遭汉奸暗算。待我们学得更扎实、队伍更壮大、赢得群众信任之时,自然有公开的一天。”一席话如灯照亮人心,争论自此平息。

    民心相照:“打狗行动”中的鱼水情深

    最令人难忘的是“打狗行动”。当时灯油紧缺,有人提议打狗——狗肉可食,狗油可点灯。但乡亲们视狗如家人,直接打杀必然伤感情。学员们想出“三步法”:先悄悄开枪击狗,再迅速向老乡解释“狗叫易引来敌人,且不利于游击行动”,最后帮忙剥皮,让老乡卖皮换钱,狗肉则带回党校煮食。在缺盐的日子里,一碗淡淡的狗肉汤,成了无上的美味佳肴。后来,甚至有老乡主动上门:“把俺家的狗牵去吧,只要能打鬼子!”人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温暖焐热的。

    星火燎原:从深山走向四方的信仰力量

    结业之时没有典礼,党委仅给每位学员写下评语:“政治过硬、能打胜仗”。他们怀揣这份鉴定,带着漫沟所学,悄无声息地离开深山,奔赴四方战场。有人随军南征,转战河南、江苏;有人远调云南、福建,投身新中国建设;也有人,永远长眠于战场,未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漫沟党校如今已无迹可寻,但它以崇山为屏、陋室为堂、信念为火,在战火中淬炼出一批批坚定的革命者。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严守纪律、心系群众”的抗战精神,不仅是古县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的永恒见证。

    回望来路,方知所谓革命火种,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一群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怀揣“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信念,将苦难熬成力量,把信仰点成光芒。这光,曾照亮抗战的道路,也必将永远照耀后人前行的方向。

    作者:古县老促会 韩志亮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